於是,趙鼎很悲催的再次被虐了,這一次不是張正書在虐他,而是一群比他年紀還小的學童。
一炷香時間過去後,張正書問起了答案。這是在照顧蘇子明和趙鼎,不然的話,張正書在一刻鐘內就要求拿出答案了。連這個都解不開,還怎麼做賬房先生?要做,張正書的技校出去的學童,最低也是要做一個賬房先生的。寬進嚴出,誰都沒情麵講。
“有誰算出來了嗎?”
張正書問道,其實他心中早就有答案了。整個課室裡的學童,估計都能算出來。為啥呢?瞧他們把算盤撥弄得劈裡啪啦響,張正書就知道這個技校沒有白辦。最起碼,給大宋培養了不少數學人才。
“我算出來了!”
一片異口同聲之中,豎起了無數隻手。張正書詫異的發現,除了學童以外,蘇子明也算出來了。
“好,蘇子明,你說說你的答案?”
張正書很好奇,他就想知道,這個小明童鞋到底是算對還是算錯了。
“梨有六百五十七個,共計八百零三文錢,果有三百四十三個,共計一百九十六文錢。”蘇子明的答案很正確,張正書有點吃驚了。這道題目是宋朝還沒有的,係統給出的是元朝的《四元玉鑒》中的一道題目,正因為知道是這樣,張正書才震驚莫名。難道這世界上真的有神童?
“你是怎麼算出來的?”
張正書也很好奇,這道題目對古人來說,難度不小。蘇子明才接觸數學幾天啊,居然能算這樣的題目了?
“我是用了笨法子,一個個推算出來的……”蘇子明不好意思地撓了撓腦袋,卻把張正書給震驚了。這敗家子啊,推算出來的,要用多少草稿紙?要知道,辦學校最大的花銷不是課本,不是聘用教師,也不是免費食宿,而是草稿紙啊!就這麼一道題,蘇子明居然用去十幾張紙,心疼得張正書直哆嗦。
“行了,我知道了……”
張正書無力地轉身,也沒去問趙鼎算出來沒,看著他一頭霧水的樣子,就知道他連解題思路都沒找到。數學邏輯和儒家的邏輯,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往輕了說,儒家的邏輯就是強加附會,相當於狡辯術的存在。這種邏輯,是建立在以儒家為標準的社會製度體係裡麵的,看起來一點問題都沒。可一放大到科學嚴謹的學科之中,儒家的短板都暴露無遺了。
特彆是數學,很多儒者根本就沒法理解,什麼是除法?因為儒家的字典裡,公平這個詞嘛,基本是不存在的。特權階級,才是儒家要追求的。很不幸,趙鼎就是其中一個。
張正書公布了答案,也公布了解題思路。這道題,可用方程來解,也能用取巧的辦法,也就是蘇子明那樣,求出單價了,就利用單價做文章。當然,蘇子明不懂這一步,他完全是生搬硬套的,讓張正書哭笑不得。沒錯,蘇子明確實很聰明,思維也不拘一格。但數學是自有邏輯所在的,他這麼生搬硬套,硬解的法子當真是笨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