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不會的,我這個玻璃製法,絕對可以量產,不是那些限量版的琉璃可比的。”張正書也知道,燒製琉璃的時候,一隻模具隻能燒製一件作品,無法二次使用,大型複雜作品甚至需要多次開模、燒製才能完成。這麼低的成功率,使一件琉璃顯得更為貴珍,價錢也不菲——物以稀為貴嘛!
可琉璃是藝術品,玻璃是能批量生產的啊!
張正書一直認為,哪怕是一件再有黑科技的東西,它不能被完美複製出來,那這件黑科技也隻是徒有其表而已。一樣的道理,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而漢人曆來都是隻知其然,卻很少探究其所以然。這也導致了很多黑科技失傳了,張正書非常痛心。
至於玻璃的生產,張正書肯定不會重蹈覆轍。
世間僅此一件的琉璃,名聲是好聽了,但其實沒啥大用處。
而玻璃就不一樣了,玻璃不是琉璃,使用的是吹製法。這種吹製法,可能無法使用流水線生產,這也是張正書比較苦惱的地方。沒辦法,這是在宋朝,而不是後世啊!即便如此,如果培養了熟練的工人,是絕對可以量產的。當然,很多量產的玻璃,也是可以放入模具之中成型的。
玻璃的物料成本很低,就算賣出白菜價也一樣有賺頭。更何況,張正書做成的東西,遠非尋常物品可比的。從這個角度說,附加的技術價值太高了,所以玻璃製品也可能賣出高價。比如纖毫畢現的鏡子,能看到千裡之外的望遠鏡,能矯正近視眼的眼鏡……
隨便一樣,幾乎都是劃時代的產品,能不賺錢嗎?所以,蘇子明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唯一的難題就是,工匠的熟練度。吹製玻璃,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哪怕有係統的幫忙,估計工匠做出一個合格的產品來,那也是要練習成百上千次的。不僅要體力,要有悠長的氣息,還要眼疾手快,極富耐心。
“就這麼說定了,這個玻璃作坊,就交給你來打理了。等下我會把怎麼製作玻璃的過程畫出來,再配以文字說明,估計你看看就懂了。接下來,就得靠你實踐了……對了,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溫度太高了,必須要戴上手套,這是進入作坊的守則,知道嗎?”
“……”
趙鼎也是一陣無語,這兩個人說的話,每一個字他都聽得懂。可連在一起,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了。
“難道真如小官人說的,作坊裡也有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