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章:畸形稅收(1 / 2)

大宋好官人 飄依雨 3442 字 2024-03-23

“綠菜?先前你與朕說的那茅棚綠蔬麼?”

趙煦清楚地記得張正書到底做了什麼,自然是聞弦歌而知雅意。

“回稟陛下,確是那茅棚綠蔬。”彭元量說道,“小的曾統計過,如今汴京城中綠菜,已然去到百錢一斤了,李家村的茅棚綠蔬日入百貫是常事,甚至可達到兩百貫。因為綠菜充斥菜市,以往城中之黃菜價也升了不少,量也多了……”

趙煦一愣:“這不應該啊,這綠菜菜價升了,黃菜菜價應當降了啊?”

彭元量搖了搖頭:“陛下,小的也不知為何,但菜價確實如此,今年百姓冬日要比尋常年間過得更好了些。這裡麵不知是何道理?”

要是張正書在這裡,肯定會說得頭頭是道:這就是錢活起來的跡象啊,往年達官貴人哪裡會把錢放在吃蔬菜上麵?就算每天吃黃化的蔬菜,也吃不了幾個錢。但是,隻略帶一點黃意的綠菜出現,那就不一樣了。達官貴人嘛,不是沒錢消費,而是不知道把錢窖裡的錢用到哪裡去。投資田地?可以啊,但你要能在開封府周圍買得到才行。遠了不喜歡,難以管理;近了價錢又貴又沒人願意出售。一來二去的,這錢哪裡能流通得起來?

於是,達官貴人們隻能去酒樓茶肆、勾欄瓦舍消費了。偏生宋朝的娛樂雖比前朝多得多,但那些都不是大額的消費。或者說,這些消費很難產生錢財的流動,流動到底層百姓那裡。但大棚蔬菜不一樣,首先蔬菜就是很貼近民生的產品,其次就是張正書給雇工的工錢挺高的。最關鍵的,自然是過年時節,有了錢的雇工,自然要消費了。

以消費帶動消費,汴梁城乃至整個開封府的經濟,突然就活了。

如果用後世的經濟理論來解釋,就是所謂的“節日效應”了。隻不過以往的汴梁城、開封府底層百姓沒多少消費能力,節日效應雖然有,但也不會過得太好。可今時不同往日了,張正書在李家村雇傭了上千人,再加上張家在汴梁城的商鋪、報社、賣菜人手等等,垂直的雇傭人數已經差不多去到了一千五百多人。這麼多人再帶動的消費,已經足以拉動一座城市的經濟增長了。

宋朝人對經濟這筆賬是迷迷糊糊的,隱約能明白點東西,卻又不肯花心思去研究,自然看不破這個規律。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這句話可不是說說而已,而是後世經過實踐了之後提煉出來的道理。然而,讓宋人去理解這句話也太難了點。

趙煦就懵了,他一直以為輕搖賦稅,平抑物價,百姓就能安居樂業。怎麼事實卻並非如此?

實際上,宋朝的賦稅確實不算太重,因為徭役都可以用錢抵消。

然而,宋朝的稅收卻很奇怪。例如熙寧年間,開封、襄州、唐州、鄧州等地一百畝的新開墾田地,朝廷隻收四畝的稅,後來打算收到二十畝的稅,即二十稅一。當然了,那些言官們不乾了,開始為民訴苦報不平,即所謂“民間苦賦重”,結果朝廷根本就無法增稅,隻能一百畝之田繼續收四畝之稅。用腳趾頭想想都知道,這些言官們的屁股不正。朝廷已經沒錢了,卻還是隻想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想增加稅收。哪怕朝廷實行兩稅製,也就是夏秋兩收,也沒法增加太多收入。

鼓勵開墾嘛,哪個朝代都是這麼做的。

可官員又是地主,哪裡肯交那麼多稅?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