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做人要低調點……”張正書有點心虛地說道,其實他這段時間來做得並不低調。且不說每天乘著拉風的四輪馬車穿街走巷,就是那香水,已經讓他站在風口浪尖了。
不過,趙煦這一次護短也不是什麼壞事,起碼很多暗中覬覦香水暴利的勢力,都認清了現實,默默地退場了。
當然,也有不怕張正書的人在,比如將門。
前幾日,就有將門在趙煦麵前嚷嚷了,說那蜂窩煤作坊是“取禍之道”,請官家三思。為什麼“取禍”呢?因為將門利益受損了啊,誰不知道每一個將門,都在禁軍裡有一定的空餉名額,一旦禁軍開始清除空餉,祛除老弱病殘的話,將門在禁軍中的收益豈不是不能保證了?說到底,還是利益之爭。
新聞探子中的宮探,很快就得到了消息,傳了回來。好在張正書早就預料到將門的反應,讓趙煦拉攏將門入夥,才讓一個反對的聲音減弱了。
不過,整治吃空餉的行為,終歸是與將門站在了對立麵,換句話說就是在挖將門的根基,將門不爽是必然的。可不改革不行啊,禁軍已經爛到骨子裡了,再不改,大宋就真的亡了。所以趙煦頂住了壓力,決議推行這個辦法。
幸好張正書的手段溫和,是用一個新的利益去置換一個舊的利益。雖然這個利益暫時看起來不是那麼起眼,但張正書卻知道,總有一天將門那些丘八會知道,這裡麵的利潤比侵吞軍餉來得更巨大,而且細水長流,不虞有枯竭的危險。也不會因為涸澤而漁,焚林而獵,導致禁軍糜爛得一塌糊塗,最後釀成大禍。
唯一擔憂的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將門既想拿蜂窩煤作坊的利益,又想吃空餉。不過這也好辦,就看趙煦狠不狠心,來一個一手蘿卜一手大棒了。不過照張正書看,這個概率很小。宋朝的皇帝,都沒有狠下心打破一切的魄力。趙煦?張正書並不看好,他能做到最好的地步,就是決不向將門讓步了。
說實話,再溫和的改革也是要觸犯利益的,沒有見血的改革,怎麼可能成功?弄到最後,文官也要往蜂窩煤作坊插一腳進來,那樂子就大了。
“管他呢,要是給了辦法還是弄不成,那隻能說宋朝已經無藥可救了。”
張正書也是沒辦法了,整得再多,宋朝不改變“崇文抑武”的國策,那到頭來也還是一場空而已。他人微言輕,能做得了什麼?哪怕是他能拿出再多利益來置換,那些文官也是獅子大開口的,吃乾抹淨不說,甚至還可能倒打一耙。對於文官的嘴臉,張正書一向信不過。誰會相信那些政客啊,翻臉不認人是他們,為了利益出賣國家也是他們。彆的不說,往遼國、西夏走私戰略物資,走私茶葉的,最多的就是文官那些族人了。要說裡麵沒有文官們的授意,誰信啊!
敬而遠之,就是張正書現在對待文官的態度。
以他的家世、手段,任何一個在官場中的老油條來,都能把他整得欲生欲死的。
文官,特彆是身居高位的文官,都不用自己出手,讓麾下的馬仔衝鋒陷陣,都足夠把張正書整得極為難受了。這些文官可不是沒有權力的親王,而是萬萬得罪不起的大爺。哪怕趙煦真的想保他,恐怕也是鬥不過文官集團的。這就是宋朝統治者作繭自縛了,以為“崇文抑武”就沒事了,然而文官集團壯大之後,經常懟得皇帝生活不能自理,皇帝居然還拿他們沒辦法。
殺吧,殺不得。貶謫吧,人家又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