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府陷入了狂歡中,宋人已經忘了,這麼揚眉吐氣到底是幾年前的事情了。
好像自第一次平夏城之戰後,宋軍已經很久沒有取得這樣大的勝利了。
要是高太後當政期間,沒有割地都算好了。先前宋神宗時,西軍用血換來的土地,全都被那元祐黨人敗了個乾淨,不僅僅是高太後,司馬光等一乾元祐黨人,都是罪人。如果不是他們輕易放棄易守難攻的堡寨,宋軍此刻怕是已經徹底占領西夏膏腴之地了。
當西夏的戰爭潛力耗儘,西夏除了臣服一途,哪裡還有什麼路子可走?
張正書站在小樓上,看著陷入狂歡的宋人,卻眉頭不展。
彆人不清楚,但張正書是清楚的。
逃亡了十餘日後,梁太後和李乾順就會逃回興慶府,之後肯定會向遼國發出求援的。三次求援之後,遼國就會遣使入宋了。因為,大宋滅掉西夏,是絕對不符合遼國利益的。哪怕耶律洪基不想和宋朝興刀兵,可他還是會武力威懾宋朝。陳兵邊境,這是基本操作了。甚至一旦和談失敗,遼國還會試著攻打一下雁門關的。
這時候,乾掉遼國使臣就顯得異常重要了。
大宋到遼國,中間少說也得有十天半個月的路程。一來一回,張正書起碼能給宋軍爭取一個月的時間。再加上占領了天都山附近的鹽池,那麼以鹽換糧就非常可行了。那時候,就算張正書不出手,也大把商賈要錢不要命,自發為西軍運送糧草的。而張正書看不起販鹽的利潤,他在乎的是宋軍俘獲的牛羊,生鐵。不管怎麼說,糧草充足的宋軍,章楶對糧道的保護又非常嚴密,那麼大量消耗西夏的國力是肯定的事。
至於滅亡西夏,很明顯就不現實。
西夏到底是個人心歸附的國家,要想動搖它的根基,豈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唯有堅持不懈地挖牆腳,給政策,許諾言,才能爭取更多百姓倒向大宋。“唉,要是趙煦肯按照我的法子,十年內西夏必垮。就怕他忍不了這麼長時間,硬是用軍事手段來攻打,這就落下乘了……”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孫子兵法》裡麵已經說得很明白了,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隻要拿捏住西夏的七寸,就不怕西夏還能蹦躂。朝中諸公是不懂《孫子兵法》嗎?張正書並不認為是這樣,要知道宋朝這時候不管文官武官都會找《武經七書》來讀。武官就不說了,讀兵書是應該的。而文官呢?讀兵書完全是為了惡趣味,想要證明自己上馬能打仗,下馬能治國。
但不管怎麼說,《武經七書》裡包括了《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這七部兵書,要是宋朝滿朝諸公不知道“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就太說不過去了。
隻不過因為滿朝諸公都想不到有什麼伐謀的計策,才致使現在的局麵。說白了,就是宋朝的民族政策是失敗的。不過現在的局麵也算不錯了,因為連年大旱,糧食歉收,西夏被逼入死角。再加上如今大敗,國家已經岌岌可危了。似乎宋朝隻需要輕輕一戳,西夏就倒了。
唯一的變數,就是遼國。
一旦遼國介入,那問題就複雜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