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思索著,王慶已經徑直闖入了小院裡,抬頭看著小樓上的張正書,陰陰一笑道:“小官人好興致啊!”
說罷,他就鑽入了小樓,樓梯傳來了“蹬蹬蹬”的響聲。
隨著王慶的接近,張正書突然間也想通了。如果事情泄露了,王慶不會這麼輕鬆的。想明白了這一點,張正書便放寬了心,躺在躺椅上,等王慶上樓後,示意他隨意,自己就不招待他了。
“整個開封府都如同過年一般,你卻在此偷懶!”王慶笑罵一句,扯了一張椅子坐了下來,自顧自斟起茶來。“你家的茶,永遠是這般特彆。”
能不特彆嗎,張正書這是特意讓人去采的冬茶。以最快的速度運回開封後,張正書親自炒的茶葉。
冬茶是在秋茶采完後,氣候逐漸轉冷後生長的。因冬茶新梢芽生長緩慢,內含物質逐漸增加,所以滋味醇厚,香氣濃烈。張正書原本是不會炒茶的,但他有了頂級廚藝,對火候的掌控已經妙至巔毫了,隻試了兩次後,就根據係統給出的步驟,成功的炒了茶。
這一炒,直接把炒茶的時代從明朝提前到了宋朝。
但宋人習慣了點茶法,對於泡茶法是不怎麼感冒的。好在張正書也不奢求茶葉賺錢,隻是想找到一些關於後世的記憶而已。畢竟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流行的東西,點茶法確實更富有情趣,符合宋人的審美。曆史上,泡茶法之所以興起,是因為朱元璋罷了貢團餅茶,才使得散茶獨盛,茶風為之一變。為什麼茶風會變呢?因為蒙古人簡單,不懂點茶法,喝茶就是拿來用水一煮,加上奶和鹽,有時候還加入黃油,就是奶茶了。
可漢人喝不慣,點茶法又繁瑣,在蒙古人的統治下,漢人鮮有富裕的,所以隻能泡茶來喝了。
這是環境使然,並非漢人想泡茶的。
但也是因為習慣,自元明之後,漢人就習慣泡茶了。再加上朱元璋罷貢茶,而散茶代替龍團鳳餅,炒茶工藝逐漸流行,撮泡法也逐漸興起。上流人士帶頭喝泡茶,下麵的百姓自然也就跟風了。
宋朝還沒有喝泡茶的土壤,想要培育起來要花費大力氣。這種事急不得,隻能慢慢來了。再加上現在宋朝榷茶,隻能官府經營,哪怕是走私也隻能海上走私,而且風險極大。有那麼多賺錢的行業,為什麼非得和朝廷過不去?
所以,自己炒來喝一喝沒關係,拿出去賣的話,恐怕就要吃官司了。
“這茶是自己炒的,外麵可沒有得賣……”
張正書這話等於把自己的嫌疑洗清了,茶葉是從榷貨務買的,有錢誰都能買。榷貨務就是管理榷茶的機構,商人買茶,先向榷貨務交付金帛,然後憑證到榷貨務或指定的山場兌取茶葉。當然,這也是表麵的做法而已,有錢有關係的是想買什麼茶葉就買什麼茶葉。
當然,你的茶葉不能賣給西夏、遼國他們,因為榷場裡的茶葉,全都是官營的。你走私其他東西沒關係,但一旦走私酒和茶,那對不起,你攤上大事了。
榷酒和榷茶,大宋可不是說說而已。
王慶也不會去糾結張正書鑽了什麼政策的漏洞,這年頭鑽漏洞的商賈還少嗎?雖然皇城司很熱衷勒索這些商賈,但張正書是他的秘密合作夥伴,這種事自然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西軍打贏了,接下來皇城司就忙了。”王慶放下茶杯,低聲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