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書歎了口氣,也知道這算是最好的選擇了。這春明坊就在馬道街東麵,隔著一條街,人流量也減少了很多。不過,銀行並不需要建立在繁華地帶,次繁華地段也是能接受的。
“你肯接手就好了,那三間鋪子,不管做甚麼買賣,都是不賺錢的……”張根富也是痛心疾首,這三間商鋪按理說應該能賺錢的,可偏生就這麼奇怪,要不是張家的固有產業,單單是鋪租都能虧本了。這三間鋪子,賣過紙馬(清明節燒的那種)、賣過花、賣過筆墨紙硯、賣過蜜餞、賣過水果……反正能做的生意都做過了,就是不掙錢。
說來也怪,春明坊又不是貧民區,為什麼做生意就做不來呢?
這個問題張根富想不明白,然而張正書卻看出了一點點端倪——那就是需求得不到滿足。
說實話,春明坊緊鄰馬道街,什麼娛樂、吃食沒有?你在春明坊這裡做吃食,做一些毫無關聯的貨物,真的對生意起不了什麼作用。要想賺大錢,就要像張正書這樣,鼓搞出創新的東西,能大賣的東西,那樣就不管是在汴梁城中哪一個角落開店,都會吸引大批客流的。
像“蘭蔻”牌香水,一經推出就轟動全城,隻要是掛著“蘭蔻”香水的旗子,就能吸引人過來購買。
當然,現在“蘭蔻”香水沒那麼火了,是因為市場接近飽和。可香水的生意勝在細水長流,長做長有。如果不是要建銀行,這三間商鋪完全可以按照這樣的模式來運營。
“明日我去看看那三間鋪子,如果不需要大改還行。需要大改的話,可能建銀行的事,又要拖後了……”
張正書無奈地說道,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現在新成立的施工隊,還在祥符縣給石家修宅子,一時半會也回不來。
當然,興建一棟大樓那是次要的,建立銀行最重要的還是要準備充足的資金。
滿打滿算,張正書手上能動用的銅錢已經超過了八十萬貫,應該勉強能應付未來可能發生的擠兌現象了。銀行最怕的就是擠兌,因為擠兌而破產的銀行,在正史上不在少數。當然,那是最糟糕的可能,更大的可能是銀行因為吸收了不少儲戶的錢而發展壯大,循環良好,沒有壞賬。
風險和機遇是同時存在的,因為風險而不敢放手去賺錢,那隻能說是誌大才疏。
“行,明日讓張通陪吾兒過去瞧瞧……”
張根富一點都沒有磕磣,爽快地答應了。
然而,張正書卻從他爽快的語氣裡,驀然地發現了一件細思極恐的事。
相比起張家的家財,那三間鋪子其實不值一提。為什麼張根富得知張正書要創辦銀行後,反而加大了力度去放錢?張正書細細一想,無非是有兩個方麵的考慮。一是怕以後賺不到高利貸的錢了,因為銀行的貸款利息太低,低於張根富的預期!
二是張根富不看好銀行,為什麼呢?張正書仔細一想也就明白了過來,商賈講究的是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雖然張根富沒有這樣的理念,但他用實際行動表明了他的擔憂。畢竟涉及到皇權的東西,最好的途徑就是分化風險。銀行的賬本和張家的賬本分開,那麼就算銀行被皇權侵吞了,張家也還有一些底。至於為什麼張根富不相信朝廷?嗬嗬,前朝那麼多血淋淋的例子在那,相信皇權的都被擼羊毛了。
三嘛,自然就是商賈逐利的天性作怪了,張根富不是不知道放高利貸會讓人戳脊梁骨,可厚利讓他還是收不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