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九章:尾大不掉(1 / 2)

大宋好官人 飄依雨 3132 字 2024-03-24

“唉,那小子又給老夫出難題啊!”章惇卻受不住誘惑,一旦黃河治理好了,還是在他任上,那豈不是能名垂千古?就算不在他任上也好,他也是拍板人之一,曆史書上肯定要大寫特寫的。隻不過,如何為張正書討來這門差事,這才是最難的一件事。

曆來治水都是貪官上下其手的好地方,瞧瞧那前兩任都水使者,王宗望還算治水賣力,也有能力。可吳安持呢?蹉跎八年,讓經手官員貪得盆滿缽滿,他自己也吃得肥頭大耳,滿嘴是油。好了,到了最後連病懨懨的高太後都看不下去了,免了吳安持的都水使者,隨便丟他到工部做一個侍郎,一點實權都沒。

從元祐二年到紹聖元年,足足八年時間就被吳安持這麼荒廢了。

偏生黃河在這段時間裡,足足決口了六次之多,而且都是大決口,黃河泛濫數千裡,造成了無數百姓流離失所,糧食歉收,蝗災遍地。

章惇是知曉讓貪官、庸官治水的害處,可他一旦提出來,那就等於斷了許多人的財路,就算他是宰相,也不敢嘗試百官之怒。唯有趙煦硬氣起來,全力打擊貪官汙吏,才能止得住悠悠眾口。但更為難辦的是,漕運一事。“那張家小子要漕運之權,還承諾火耗不超過兩成,官家肯定動心了。”

章惇的猜測是正確的,哪一個皇帝聽到這樣的火耗能不動心?

要知道,北宋的漕運,火耗是一年比一年多,但即便是宋朝立國之初,漕運火耗也要超過兩成。然後,隨著黃河河道淤塞,貪官上下其手,倒買倒賣,火耗超過半數是經常的事。最近幾年,還有超過六七成的,氣得趙煦狠狠流放了幾個貪官汙吏,才算是把火耗減至五成上下。

漕運的好處,可比治水多多了,且不說什麼,滿朝文武就沒有一個不眼饞的。

一旦把漕運交出去,滿朝文武怕是要用眼神殺死章惇了。

至於那收過河錢什麼的,還是其次了。

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章惇再蠢也不會做這種事,更何況他也是官場老油條,對於裡麵的門門道道是再清楚不過。

“按照那張家小子所言,他組織船隊運送漕糧,也不是不行,但畢竟是商賈,哪裡有朝廷把漕糧拽在自己的手好?”章惇太清楚漕糧的貓膩了,所以他用腳趾頭都能算得出這漕糧的利潤有多大。一鬥米,在汴梁城是一百三十文錢;可是在產米多的地區,鬥米隻需要七、八十文錢。嗯,可以這麼說吧,就是收購價和零售價的不同。哪怕是一船大米運到汴梁城,出船價格也不過是鬥米一百一十文錢左右。

要是官商勾結的話,那賺頭就大了。

首先是收購價,居然是用出船價格來結算的。為啥?顯而易見的事啊,一百一十文錢的米價,和七、八十文錢的米價,最大的差價在四十文錢!一石米就是四百文錢,十萬石就是五萬兩千多貫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