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造船作坊(1 / 2)

大宋好官人 飄依雨 3285 字 2024-03-24

於是,張正書還沒過上兩天的“腐朽封建地主階級”的生活,就苦哈哈地開始了他的任務。幸好有曾瑾菡陪著,不然張正書都覺得自己成了後世的打工仔,拚命工作隻為三餐。

第一站,自然是考察曾五叔曾懋是怎麼收購絲綢的了。

在江南,曾家絲綢大名鼎鼎,特彆是在絲綢興盛的杭州,那更是響當當的牌子貨。

要知道,杭州街巷上,不知道有多少人家在織絲。在宋朝,早就出現了完全脫離農業生產,專門從事紡織生產的家庭作坊——機戶。機戶不同於富戶豪門經營的作坊,僅依賴家庭成員不雇傭或很少雇傭勞動力。其經營方式是官府提供原料,機戶織造的產品則由官府統一收購。

曾家,就是這些機戶的收購商,一次性收購絲綢不計其數。

還有曾家自營的絲綢作坊,除了這些以外,還有朝廷設置的綾錦院、內染院、文繡院、錦院、綾院、織羅局、綾綺場等等,可見大宋的絲綢生產是多麼驚人了。生產多了,絲織物就便宜了,所以大食人也好,歐羅巴人也罷,看到宋朝百姓個個穿著綾羅綢緞,哪裡能不驚掉下巴?要知道,絲綢在他們國家,可是等同黃金的價格!

但是對於大宋百姓來說,絲綢什麼的,實在算不得什麼奢侈品。

尋常人家,也穿得起。而且大宋的絲綢種類也很多,綾、羅、緞、織錦、紗、絹、緙絲……要是再細分,可能上百種都可以分得出來。絲綢的價格有高有低,高者如綾,是規定為官服所用,還被經常用來裝潢書畫。低者紗絹,即便是普通人家也能買得起。

所以,曾家的策略也很簡單,就是利用江南絲綢的低價來衝擊市場。畢竟曾家有渠道優勢,所以曾家能把絲綢的價格壓得很低。

從宋朝起,北方的絲綢產量就不及南方了,所以南方的絲綢價格要比北方低,量也大。越是往南靠,絲綢的價格就越低。所以,曾懋不僅僅會在杭州收購絲綢,也會前往明州、溫州等地去收購,像嘉興、無錫、蘇州等地,也是產絲綢的地方。

對於價格的敏感,使得曾懋的行蹤並不確定。當天聽聞某地的絲綢便宜,曾懋就立馬趕過去收購了。曾家做生意的手段很高超,曾懋隻收質量好的絲綢,當然價錢也會給高一點。機戶也好,作坊也罷,樂得把上好的絲綢賣給曾懋。

曾懋收了絲綢之後,按照分類,把最上等的絲綢銷往汴梁城等中原大城市,然後次一等的,就經過海船,經海上絲綢之路把絲綢賣到高麗、東瀛、琉球等地。至於東南亞地區,曾家是不會去的。無他,就是因為海盜猖獗。雖然這些海盜盜亦有道,隻求財不殺人,但是曾家來回一趟耗費巨大,卻錢沒賺到,反而虧了,這就劃不來了。

所以,曾家能不去南邊航線販絲就不去,就算是去,曾家也會轉包給大食人。

沒錯,就是轉包。聽到這個做法,張正書都嚇了一跳,宋人居然這麼聰明,懂得轉嫁風險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