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五章:這個媳婦娶得真貴!(1 / 2)

大宋好官人 飄依雨 3303 字 2024-03-24

杭州的造船作坊,主要集中在錢塘縣和餘杭縣之中。

張正書和曾瑾菡一路遊玩,來到錢塘縣之內。錢塘縣之中,江南水鄉的意味更濃。商賈往來,酒樓茶肆都開在河岸邊,十分有特色。一路往郊區走去,才發現除了房屋漸少之外,人流量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多了。隻要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這些往來的,都是一些行色匆匆的商賈,大多雇傭了民人推動著獨輪車,上麵載著不少貨物。

心下覺得奇怪的張正書問道:“他們是商賈?”

“可不是?他們都是從彆處到杭州販賣貨物的,經過市舶司之後,才準入杭州城。”曾瑾菡替為解釋道。

張正書知道,這“市舶司”等同後世的海關,都是繳稅的機構。北宋也正是因為有市舶司的稅入,才能堪堪維持搖搖欲墜的國庫。神奇的是,雖然國庫支出每年都在攀升,但由於市舶司每年的稅入都在攀升,哪怕是經過了貪官汙吏上下其手,也還能把國庫維持在一個赤字不太明顯,挪用一番皇帝內帑就能做平賬的水平,也真的是神奇。

“原來如此!”

張正書點了點頭,繼續往前走,驚訝地發現了在錢塘江邊的造船作坊,居然是連排過去的。看著那一道道滑道,張正書都懷疑這些造船作坊是不是用上了標準化的流水線生產方式。

和餘杭縣不一樣,錢塘縣因為更靠近錢塘江出海口,所以造船大多是海船。而餘杭縣因為靠近京杭大運河南端,所以以造河船為主。

錢塘縣的船塢頗有特色,聽著隱隱傳來的號子聲,張正書莫名其妙地想過去看看。

站在高處一看,錢塘江岸邊的船塢上,工匠們在打造著一條海船。這條海船還算不錯,即便隻有船底結構,也能看出這艘海船的船頭很小,尖底呈v字形,破開海浪不在話下;從船底看,這海船扁寬,但船體高大,吃水深,這樣的設計是比較科學的,即便是受到橫向狂風襲擊仍很穩定,不會輕易解體;同時,看著海船用料很足,結構堅固,船底就能看到有密封隔艙,安全性不用擔憂。底板和舷側板分彆采用兩重、三重大板結構,船體極為厚實。

“郎君,那船好大啊!”

曾瑾菡也感慨了一番,“比起我家的那幾艘海船都要大!”

張正書笑了笑,說道:“這是自然的,造船業是要在不斷造船中進步的嘛。”這句話的潛意思就是,曾家雖然置辦了海船,但那已經是十幾二十年前的海船了,雖然保養得不錯,但是技術什麼的都跟不上趟了。就拿隔離倉來說,原先的海船就沒有這個設計。還有“轉軸”的桅杆,高效率的航帆……這些都是最新幾年才開發出來的技術,雖然不算成熟,不過也將就能用了。再過得幾年,這些技術成熟了,也就成常見技術了。

其實,海船技術沒啥秘密的。

隻要經驗老到的造船工匠到內部看一看,就能琢磨出奧秘來。

但是張正書設計的海船,關鍵是龍骨技術。宋朝雖然已經有了龍骨技術,但還處於用整木做龍骨的階段,拚接龍骨技術還沒出現。拚接龍骨技術的出現,讓船隻不再受木料大小影響,想造多大就多大,可謂是一個質的飛躍了。當然了,這個技術也沒啥,隻要宋朝木匠把榫卯結構往上麵一套,就能實現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