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七章:隔牆真有耳(1 / 2)

大宋好官人 飄依雨 3352 字 2024-03-24

曾懋一杯又一杯地喝著酒,一邊傾吐著往事,從行船,講到絲綢,講到家庭,講到自己一身病痛無法再長時間工作……

幸好曾瑾菡不斷給他夾菜,不然即便是低度數的果酒,他都要喝醉了。

張正書也是感慨,中國人的勤奮,真的不能用等閒眼光來看。要知道,宋朝的平均壽命,也就是四十多歲。這麼算起來,曾懋都算“高壽”了。即便是這麼高壽,他都不想閒下來,可見中國人的信念就是:勞作一輩子,一輩子勞作,哪怕死在崗位上也算是死得其所。

也正因為如此兢兢業業,中國才能在幾千年的曆史中創造出無以比擬的璀璨文化。

這樣的璀璨的文化,豈能叫異族毀之一旦?

張正書更加堅定了信心,一定要掀起大航海時代,叫宋朝再進入一個高速的發展期。直到,中國領先世界幾百年!

隻有到那種地步,中國才不會轉入衰落之中。

雖然很不想承認,但事實上就是從宋朝開始,哪怕經曆了明初期的短暫回升,中國對世界的領先優勢被西方漸漸蠶食。最後,優勢一絲不剩,甚至遠遠落後了。這一切,都是因為中國已經走到了農耕經濟的巔峰,卻遲遲尋不到出路。這個出路,在於工業,在於商業,卻不會局限在農業之中。可惜,宋朝之後,沒有一個朝代再對商人這麼寬容,中國也就等於徹底失去了進取的機會。

曆史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

中國對商人的抑製,就是埋下了禍根。

堵不如疏的道理,中國人不會不知道,隻是“肉食者鄙”,像朱元璋,妄想著建立的規矩能曆萬世,結果死後都沒幾年,他定下的規矩就都變了。唯一不變的,就是對商賈的打壓。結果呢,海禁導致的閉關鎖國,導致的文人擁有大量財富,卻見國難而不肯出力,最後,大明亡了。

可以說,大明的覆滅,和朱元璋這個泥腿子皇帝有莫大的關係。甚至,朱元璋都要負起百分之五十的責任。國體都立錯了,又有“祖製不可違”的緊箍咒在上麵,大明怎能不亡?

一切的源頭,在於宋朝。如果宋朝能繼續下去,會是怎麼一個景象呢?

張正書看著話語漸多的曾懋,他好像看到了未來。一個個麵目模糊的曾懋,進入航海時代。而這一個個麵目模糊的曾懋,又是比曾懋更具有文化,更具有開拓意識的新生代,他們將會為中國贏得未來!

一旦中國人開啟了海洋意識,張正書很難想象得到還有誰能擊敗中國。

隻不過中國一直是陸地國家,對土地的看重遠比海洋為甚,想要扭轉那些“肉食者”的觀念太難了。不過再難,也是要去做的。因為做了,才有成功的希望。不做的話,是一點希望都沒。

也許是曾懋喝得太急,一壇子“仙醁”下肚後,已經醉醺醺的了。這種狀態下,張正書也不敢讓他一個人回去了,就讓曾瑾菡派人帶他下去休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