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一章:播撒種子(1 / 2)

大宋好官人 飄依雨 3308 字 2024-03-24

再說了,宋朝雖然有了兩季稻的技術,但其實推廣不算順利。

也就是占城稻被分做“早稻”,和大宋本土的“晚稻”相對應。

要注意的是,宋朝的“早稻”“晚稻”之分,並非是種植了兩季稻,而是指收獲期上的早晚。即便是所謂“早稻”,在張正書看來,也大多屬於中晚熟品種。所以,占城稻要生產兩季稻,必須要提前播種,搶時間插秧才行。畢竟宋朝這時候是小冰河時期,不搶時間根本來不及種下兩季稻。

也正是因為小冰河時期,所以宋朝的天氣很乾旱。而抗旱的占城稻很受歡迎,乾旱和救饑是早稻盛行的原因之一。隻不過,很多農民都不知道占城稻還能種兩季罷了。

後世很多人,甚至學者都以為宋朝出現了兩季稻。事實上,這是不對的。要知道,到了宋朝這會水稻才成為中國人的主食,甚至在北方很多地區,都還是以小麥為主食的。換句話說,水稻流行也不過是百餘年的事。據張正書所知,即便有人發現了兩季稻的秘密,但卻少有人種植。這都是因為怕浪費地力,畢竟古代可沒有化肥的!

在大宋水稻的主產區,擁有“蘇湖熟,天下足”美譽的浙西地區,作為早稻的占城稻仍然沒有取代原產中國的晚稻地位,在水稻生產中仍然是以單季晚稻為主,並且一直保留到了曆史上的民國時期。江南地區的晚稻一般是五月插秧之後,入秋後才能陸續成熟,直到九、十月份才收割完畢。

何以在各地盛行早稻的同時,太湖等地區依然以晚稻為主呢?這和宋代的溫度變化有關。秈稻和粳稻在最低萌發溫度方麵,秈稻要求高,粳稻可以耐低溫;在最低萌發溫度方麵,秈的要求強,粳的要求弱。總之,是秈的耐寒性弱,粳的耐寒性強。現在一般秈稻地區年平均溫度在十七度以上,粳稻地區則在十六度以下。在小冰河時期這種溫度條件下,太湖地區發展為粳稻中心也就不奇怪了。

也正是因為溫度差異,太湖地區在南宋末年逐漸開發出了稻麥兩熟製。這種種植習慣,甚至一直持續到後世。這也是為什麼曆史上南宋一隅之地,能養活差不多大半個中國的人口的緣故了。

不過,稻麥兩熟的產量,怎麼都不可能比兩季稻的產量更多。畢竟麥子的產量擺在那,生長期又這麼長。稻麥兩熟製唯一的好處,可能就是保持地力了。

但是,在張正書“科學”的漚肥施肥的教導之下,即便是沒有化肥,肥力也是足夠的。

這,就是張正書的底氣所在,畢竟他是擁有“種田術”的穿越人士啊!

“郎君說得對,我也曾聽聞過兩季稻,雖然在杭州種得不多,但確實都成功了的。一年下來,一畝地收六石穀,怕也是尋常之事。”曾瑾菡為張正書說話了,她還真的看過這類的新聞,在她還擔任《京華報》主編的時候。

張正書笑道:“不僅僅是兩季稻,對土壤的改造,優選優育稻種,漚肥施肥,播種插秧,精耕細作都是學問。這幾天,我都會在明州,一一教會六叔你。對了,六嬸他們呢?”

“都在家中刺繡哩。原先他們對來明州,還是很抵觸的。但是平白得了二十畝地,這點事算得了甚麼!”張康土歎了口氣說道,“就是有時想念開封,想念張家莊罷了。”

原來,張正書為了刺激張家莊的人主動到外地移居,主動提出來要每一戶贈與二十畝地,全都歸屬他們所有。在這二十畝地上,他們想種什麼都可以。

但接下來買到的田地,卻要按照張正書說的種植占城稻,嚴格執行播種前漚肥施肥,清明前播種,要用花盆肥土育苗,到了三月中旬要拋秧。至於收成,他們可以拿三成,其他的需要交稅後再運到開封售賣。這也是為什麼張正書要造船的原因,他可是拿下了漕糧的特權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