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七章:即將離彆(1 / 2)

大宋好官人 飄依雨 3451 字 2024-03-24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隻是滿朝諸公都沒有一個人能有張正書這般“卓越”的見識——畢竟他們不是幾百年後的人物,也看不到那麼遠。所以,曆史局限性就必然導致了他們往以往的經驗尋找解決辦法。

可要是能解決的話,中國還會那麼頻繁的改朝換代嗎?

用屁股想都知道是不可能的,中國人雖然有反抗基因,但他們又不傻,造反是掉腦袋的事,誰要是活得下去,會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去造反?野心家再大的野心,也不可能在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環境下鼓動百姓造反啊!

所以,必須跳出固有的思維,開創另一個能容納眾多人口的產業,才能跳出不斷改朝換代的曆史怪圈。其實,儒家在求穩定這一塊是不錯的,隻是他們用錯了方法,一直在用堵住洪水的辦法來治理勢不可擋的曆史大勢,又怎麼會不被衝得昏頭轉向呢?堵不如疏,古人早就說過了。疏的辦法有很多,據張正書所知,最有效的還是那麼兩個,不外乎就是辦作坊和開疆拓土了。

工業就不用說了,是以後的潮流。開疆拓土,也是宋朝正在做的事,也是一直沒有辦到的事。奪取了能種田的土地,自然就能養得活更多人了。雖然思維很簡單,但也確實是可行的路子。但是,能耕種的土地,幾乎都被中國人占完了啊!再加上中國人故土難離,不屑於去海外搶土地,所以隻能局限在一國之內,因為人口太多土地太少而徒耗元氣。

世界其實就是叢林法則的,弱肉強食。

中國人失去了進取心,就要被吊打。你不去搶,彆人就來搶你。

愛好和平?那是吃飽了喝足了才拿著刀劍去說愛好和平的,可惜那些腐儒都不明白,中國就這麼硬生生被耽誤了。

兩季稻,隻不過給宋朝添加內功罷了。真正的進步,還需要用作坊來說話,用工業來說話。

蘇熙不太了解張正書的計劃,但也大概能明白張正書在做什麼,反正他也覺得對自家有利,也就照辦了。

“小官人,你把張家莊的人都派往各地,是想推廣這兩季稻嗎?”蘇熙笑著問道,“這可是功德無量的事啊!”

“我又不禁止誰學去,推廣什麼?”張正書雞賊地笑了笑,“我隻不過是覺得張家莊的人口太多了,那些青壯在莊裡也隻能做個佃戶,最多有散工出去打一下,能有什麼前途?我給了他們一條明路,還送了他們二十畝田地,這才叫他們分散到各地而已。至於兩季稻,那是我教授給他們的秘笈,他們用上了,自然衣食無憂。至於推廣的事,這種事大家看到好處了,還用推廣嗎?”

蘇熙也笑了,他不是不清楚張正書的打算。因為拿到了漕糧優先采購的特權,所以張正書才發愁這糧食怎麼辦。但現在看起來,好像不用擔心糧食的事情了。彆的不說,就算是他派出去的人,一年種出來的糧食也差不多夠百萬人口吃半個月的了。彆小看這麼半個月的數量不多,要是有自己的船隊,賺到的錢也非常可觀!

當然了,以張正書的身價,是看不起這點錢的。張正書要的,是一個糧食的話語權。

有了糧食的話語權,就能穩定物價。

彆的不說,要是汴梁城中有大糧商準備在災年惡意囤積糧食,把閒散人口全都餓死了,哪裡還能辦得起什麼作坊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