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說保留宋朝文化最多的是廣州,原來是這麼個意思啊……”
張正書恍然大悟,他還一直以為那些地名是清末民初留下來的,殊不知已經穿越了差不多千年時光。
最讓張正書感慨的是,廣州人還是那麼喜歡喝茶,沿街市兩旁,林立著不少的茶肆茶樓。高談闊論的聲音傳來,直如再次回到後世一樣。
“這裡是南濠街?”
這個地名,張正書在後世沒聽過,可能是改名了吧。但是這條街上的茶樓太多了,多得讓張正書有點吃驚。
曾瑾菡說道:“郎君,要不要過去吃茶?”
張正書猶豫了一下,才說道:“去吧,也看看廣州的茶樓,與汴京的有什麼不同。”
事實上,還真的挺不同的。
廣州的茶樓裡,小廝說的都是方言,幸好有張正書在,雞同鴨講了一番之後,總算是要了一壺茶過來。
坐在茶樓上,看著摩肩接踵的行人,張正書也是感慨。
數百年的滄海桑田,真的變化太多了。之前他沒到過前一世生活過的地方,所以沒有這種感覺。但是到了廣州城之後,張正書卻覺得這種感覺很是奇怪。
稍作歇息之後,張正書他們又走馬觀花逛了一遍不算大的廣州城,才在傍晚時分找了一間客舍住下了。
不得不說,這時候的廣州城比起汴梁城來,還是差點的。不管是城市規模,還是基礎設施,就好像後世三線城市和一線城市的對比一樣。不過,張正書卻也覺得可以了。要知道,廣州城可不是什麼京都,也不算一貫以來的大城市。不過是借著海貿之利,才發展起來的。
在不聲不響之中發展到了這個規模,已經很不錯了。
要是假以時日,廣州城必定會朝著一流城市發展開去的,這就是海港城市的優勢,是內陸城市無法比擬的。
但是,在正史上廣州的發展幾經停滯,元朝就不用說了,廣州城都被蒙古人打爛了;到了明末,才總算是恢複了元氣。再到清朝,因為閉關鎖國,廣州空有港口,卻隻能閉塞落後著,讓人憋屈。
張正書也是看中了廣州的海運便利,才在廣州下船的。
而他派來廣南東路的人,也是在廣州附近。算了算,大概是在端州到廣州一帶。到時候種了糧食,能順著西江到珠江,再到廣州港口裝上船。水運,是張正書最看重的。廣州這麼好的港口,就不能浪費了。至於為何不在福建路這麼做,張正書隻能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不是種地的好地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