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宋人並沒有像後世那樣,以為占著理就拚命討要好處。殊不知有些時候,一味的占便宜其實是在吃虧。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後世在拆遷時,很多人都在鬨,認為賠償太少,一味要求增加補償款。到了最後,做了釘子戶不說,連一丁點賠償款都要不到。張正書記得他看過最搞笑的圖片就是在一條筆直公路上,因為一棟釘子戶而生生轉了一個大彎,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就是便宜沒占到,反而吃大虧的典型例子。
如果丁村的村民對張正書耍無賴,張正書有的是辦法治他們。
真是應了那句話,鬥米恩,石米仇啊!
好在,丁村的村民是真的淳樸,沒有那麼多的花花腸子。
讓車夫把郭騫道長送回李家村後,張正書卻在內黃口附近住下來了。
沒辦法,這汛期將至,張正書總該督促治水工程完成吧?
倒是苦了曾瑾菡,天天在家中盼著,甚至好幾次都想到內黃口來,好在都被攔住了。
水庫旁邊,張正書也在撐著傘,默默地看著小劉工匠在乾活。
“那誰,你莫要挖得太寬了,太寬的話,黃河到這來還怎麼拐彎?現在要的,就是斷了東流!”
“那人是誰啊,沒耳朵嗎,你再這樣挖,堤壩都塌了!”
“都說了多少次,雨天不能用水泥,都給我用力夯實嘍!”
……
看著小劉工匠喊著喊著,聲音都沙啞了,張正書也是感慨。中國人真的太勤勞了,做工都舍不得偷懶的。要是勞役那還難說,可張正書又給錢,又管飯,聚起來的流民也好、村民也罷,都使出了渾身氣力,拚著命趕時間在挖水庫。同時,還修了幾條疏浚的河道,還築起了堤壩。
可以說,黃河北流這一塊,已經差不多成形了,隻待東流一斷絕,黃河再次沿著以往的河道,重新注入渤海之中。
過了十餘日,總算是完成了雛形。即便是現在發大水,北流也沒有決口的危險。甚至,還有時間,張正書讓丁村的村民自行修了一條長達五六裡的小河湧到丁村,進一步緩解了丁村用水困難的現狀。
直到了這一步,張正書才算是鬆了口氣。
在回程的路上,史陌問張正書道:“小官人,這水庫真的有那麼神奇麼?”
“其實,這水庫最大的用處,就是調節水流速度,至於攔蓄洪水,那隻不過是順帶的作用罷了。”張正書歎了口氣,要是像後世那樣的水庫,自然是能攔洪泄洪的,隻不過宋朝的水庫嘛……還是欠缺了點火候,畢竟是倚靠著地形修築的,攔洪泄洪的作用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