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張正書根據係統給出的建議,修了好幾條疏通水流的河道。應了那句話,堵不如疏,這樣一來,洪水到了水庫之後,水流自然就變緩了。水流變緩了,那操作空間就大了。隻要河堤修築的質量還行,那就不會決口了。到了平緩的下遊後,除了稍稍抬高河床,那應該不會釀成太大的災患。再說了,北流就是宋遼邊境,基本上是沒啥人煙的,不像後世的京津唐地區一樣那樣人口擁擠。畢竟遼人會來打草穀,宋朝隻能通過淤塞的河道來防止遼國騎兵南下。這種情況下,邊境人煙稀少也能理解了。
“調節水流速度?”
史陌和劉忠都是武人,對於這種專業知識是很難理解的。
反倒是有名的大騙子郭騫,因為對地理知識有所了解,對水庫的理解比誰都到位。甚至,郭騫還感慨,修一個水庫能活百姓無數,是積累陰德的大好事。張正書知道,像郭騫這種信道之人,很看重陰德的。之前行騙,他也是瞅準了大戶人家下手,不會叫人傷筋動骨
,怕的就是沾染了因果,損了陰德。
用俗話講,這就是“舉頭三尺有青天。人可欺,天不可欺”,是中國人用來警醒自己的話。彆以為陰德一說縹緲無跡,事實上天理循環,報應不爽。也正是因為這種道理深入人心,才叫宋人保持這一個奇妙的狀態。很多行商之人,還保留了底線,不會一味的剝削。
這種事有好有壞,也正是因為這樣,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也隻能停留在萌芽狀態,永遠不可能生根,茁壯成長。
好在張正書穿越了,在他的引領下說不定能跳過資本主義最血腥的時段。
就拿修水庫來說,看似張正書在做傻事,這種大工程,不應該是朝廷出力才對的嗎?可張正書卻偏不,拿下了漕糧和過河費之後,張正書大手一揮就開始“燒錢”了。最燒錢的地方,莫過於工錢和糧食。工錢就不用說了,哪怕是在開封府,張正書給的工錢也是最高的那種了。而且還管飯,張正書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大米飯敞開了吃,還有肉!雖然隻是“低賤”的豬肉,可流民、村民們哪裡會嫌棄?紅彤彤的紅燒豬肉,配上大米飯,一個個吃得滿嘴油光。
在彆人看來,張正書是在做傻事。
可張正書明白,這絕對是有利的。
財富在於流通,就好像水流一樣,財富不流通隻是一潭死水,最後隻會蒸發殆儘。而流通的財富,就好像黃河一樣,循環不絕。
張正書給的工錢,那些流民、村民會不買東西嗎?當然不會。財富流通之後,帶動的產業也就更多了。彆的不說,過冬衣裳總要一件吧?張正書的棉花就要成熟了,進而很快變成了衣裳,還欠缺市場哩。當然了,頭幾年棉花的價格肯定是居高不下的,但多人種植、紡織之後,價格肯定會降下來。那時候,平頭百姓也買得起了。
再者,張正書給錢買糧食,那些糧食商賈得了錢之後,肯定會繼續進貨啊!
開封府一直是靠糧食運輸的,可大名府不是。張正書把大名府的糧食運輸業弄起來後,以後收過河費也就更有利了。
一切,都是為了將來。
張正書的眼光,尋常人又怎麼會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