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書覺得確實很厲害,在技術封鎖的前提下,中國人還能愣是鼓搞出各種高科技,填補了空白。當然了,外國的零件能用十年,國內生產的零件能用五年都偷笑了,一般就兩三年。為何?材料不行啊,外形模樣能取巧,可材料哪裡能取巧呢!
可中國的國情呢,就是領導都太重視填補空白了。沒辦法啊,領導們都不懂材料,隻能看個外形。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不管是政、府主管部門,還是生產部門,一度都很熱衷“填補國內空白”,炒作“填補空白”這樣的概念。看到外國造的某某設備,於是就想方設法弄一台回來,然後大卸八塊,一個零件一個零件地進行測繪仿造,好吧,其實就是山寨。最後拚出一台同樣的設備來,拿給上級部門看:這就是我們自己生產的某某設備,我們國家不能製造某某設備的曆史,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聽起來很提氣對吧?
但實際上呢,這樣的設備確實能用,可是能用幾年?這就要打上個問號了。
更彆說精度、能耗、噪音等等方麵了,都是差得天和地遠。最關鍵的地方,就是材料差異,這根本就不能用山寨來彌補的。
但是呢,外行看熱鬨,內行看門道,百姓也好,領導也罷,他們都不懂那些複雜的性能指標,他們能夠看到的,隻是產品的外觀。隻要能夠把產品仿造出來,再開動起來轉上幾圈,領導就覺得你們把事辦成了,“填補空白”了。可設備的性能如何,領導不會去關心的,也沒時間去關心。
但是在宋朝,這個情況反過來了。
當然了,這也是張正書極度重視材料的緣故,要求很高。
就拿鑄幣來說,即便是一枚小小的銅錢,裡麵的金屬含量達不到要求,一樣要回爐重鑄的。
更彆說車床這種精密儀器了,材料不行,那是真的不行。更彆說,還沒找到設計上的平衡點。彆的不說,單單是怎麼獲取穩定動力一項上,就足夠讓冶煉作坊的工匠們撓破頭了。誰都知道,河水就是這樣的,一會大一會小的。可是,車床在加工零件的時候,哪裡能這樣?非把零件弄報廢了不可。
雖然說,張正書根據係統的建議,弄出一個穩定流速的裝置。其實很簡單,就是造一個大水泥池,好像後世攔洪大壩一樣,能手動調節水流速度。水流先儲存在水泥池裡,控製好流量。需要大流量的時候,就拉起擋水的鐵板。這個鐵板,是用彈簧做連接的,就好像後世的多級開關一樣。
流速的問題解決了,可傳動又出問題了。
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傳動問題。張正書不想插手這個傳動原理,因為這是車床技術的核心,弄不懂這個,以後車床難道都需要用係統來計算不成?造車床,雖然也是張正書的目的,但張正書最終的目的是培養人才,研發技術,這樣技術才會傳遞下去。
一味開金手指,隻會造成基礎不牢固。
這也是為什麼張正書寧願興辦技校,自己培養技術人才了,人才才是最重要的!
而科學技術,雖然張正書可以利用係統開金手指,但是基礎不牢固,對以後並沒有多少好處。張正書寧可花多點時間,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