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張正書也沒提出什麼建設性的意見,隻是笑嗬嗬地說道:“那就多點嘗試嘛,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反正,多學點算術,以後也用得著……”
胡工匠卻哭笑不得:“人老了,腦子轉不動了……”
“沒那個回事,這活到老學到老呢,技術不斷進步,你也要跟得上去才行。不然的話,等技術評級變更的時候,你跟不上評級也就下來了哦?”張正書可不是在開玩笑的,他的技術評級一直是這麼乾的。其實,這也是一種鞭策,目的無非是讓這些個工匠不要懶惰,要繼續進步。
更何況張正書是知道的,一旦基礎夯實了,許多新生技術就會井噴一樣湧現出來了。
對比一下西方工業革命前後就知道了,技術也是會不斷被淘汰的。要是跟不上時代的節奏,那張正書隻能降低你的工匠等級了。沒辦法,多少技術拿多少錢,這是張正書的原則,也是最公平的規則。沒理由你在吃老本,卻比掌握了新技術的工匠更多錢吧?這本身就不公平,張正書崇信的是“多勞多得,多技術多得”。大鍋飯,排資論輩什麼的,在張正書這裡行不通。
一切,都要憑實力說話。
胡工匠也起了危機意識,愣是咬著牙說道:“也成,我就以後晚上抽空出來,惡補算術,怎麼都要把傳動帶給弄好了……”
張正書點了點:“這才對嘛……”
又勉勵了一番,張正書才離開了冶煉作坊。
沒辦法久待啊,裡麵就好像蒸爐一樣——不,就是蒸爐,所有工匠都是光著膀子的,就張正書他們穿著衣裳,已經渾身是汗了。
車床沒能造出來,張正書也有點失望。不過,這才是常態。一台能令工業騰飛的車床,要是這麼容易就弄出來了,那才是怪事。倒是劉忠不太理解:“小官人,這冶煉作坊也造了那麼多銅錢,為何你都不關心,卻對那一台鐵疙瘩這麼上心哩?”
“銅錢我關心什麼?銀行都要建好了,到時候新錢換舊錢就是了……”
張正書說的是實話,老劉工匠現在正趕工呢,估摸著再有兩三個月就能完工了。
銀行一成立,把新銅錢發布出去,那樣就會緩解銅荒了。彆的不說,銀行一成立,就是朝廷收回鑄幣權的時候了。那時候,宋朝才算是把經濟武器拿在了手中。至於鑄幣,那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還需要關心麼?
再說了,有了銀行,張正書才能放手去實行貨幣改革。
彆的不說,現金和存款這裡麵,就大有文章可以做。換句話說,就是銀行有了足夠的信譽之後,張正書就能撬動杠杆了。雖然不敢玩得太過,可銀行家利用存款做文章,那不是很正常的事嗎?留足準備金,收上來的存款拿出去放貸,這才是以錢生錢的最佳辦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