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宋朝,雖然沒有明清那時候的男女之防,可也講究男女授受不親。這麼多人,尤其是小娘子、小夥子聚在一起,生活不方便那是肯定的。
“不過嘛,我們也預料到了。所以儘量安排妥當。隻不過這麼一來,十裡八鄉的鄉親都亂了套,唉……”
張正書倒是沒有責怪他,這管理幾萬人的事情,彆說一個工匠,就算是在後世,這也是很困難的。幸好這些村裡的裡正,也幫了大忙。不然的話,局麵恐怕比現在還要混亂。
“倒是吃食、穿衣方麵,沒啥大問題。甚至原本在大名府賣不出去的蜂窩煤、蜂窩爐,在這裡賣出去了幾千個之多……”
這確實有點驚訝,不過張正書也能料得到。畢竟蜂窩爐的簡便、易用,關鍵還便宜,是居家旅行的神器!因為某個契機而打開銷路,這也不算什麼奇聞了。畢竟,在雨天裡,蜂窩煤不僅可以做飯,還能烘乾衣服,而且在竹棚裡也不用害怕會煤炭中毒。張正書叮囑了一番,一定要做好通風,才算是放下心來。
不得不說,張正書出錢出力的這一次救災非常成功,沒有一個人傷亡。
等黃河的水情穩定下來之後,就能陸續撤回內黃口了。等待內黃口百姓的,是懷著沉重的心情重整家園。
田地需要清淤,房屋倒塌的需要及時修建,不然等冬天到來之後,就無處可容身了。
時間太多緊迫,很多百姓兜裡都沒錢,怕是隻能向高利貸借錢了。
對於張正書來說,時間也很緊。
要是在這一個月內銀行能開業的話,那麼業務不請自來了。
轉悠了一圈,張正書發現這山包也好,山腳下的荒地也罷,真的挺寬敞的。
“建城的好地方啊……”張正書下定了決心,“說不得,我也要化身成基建狂魔了!”
其實,張正書並沒有待了多久,他此次前來,更多的是調研的性質。因為有係統的存在,張正書也不用低效率的調研,隻需要轉悠一圈,係統就自然記住了實地的地形。隻需要幾秒鐘,係統就能得到最好的建城模型。這就是科技的力量,估摸是宋人無法理解的。
不到一個時辰,張正書和曾瑾菡就再次登上四輪馬車,開始往汴梁城趕了。
要是速度夠快,應該能趕在城門關閉之前回到汴梁城內。
“郎君,你真的要一下子建兩座城池嗎?”
曾瑾菡有點擔憂地問道,“怕是我們……沒有那麼多錢啊?”
雖說張家是有錢,而且算得上是汴梁城的首富。可再有錢,怎麼可能憑借一家之力,建起兩座城池呢?多有錢,這都是不可能的事啊,哪怕傾家蕩產,都建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