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亡國,有一定的原因就是土地兼並。
土地兼並的罪魁禍首,就是高利貸了。想想看,自耕農雖然生產穩定,但也是非常脆弱的。一旦有什麼天災人禍,積蓄肯定是不夠用的。積蓄不夠用怎麼辦?隻能變賣田產,或者舉借高利貸了。舉借高利貸,及時還錢還好。可一旦還不起,“九出十三歸”之下,肯定是要破產的。破產的自耕農,除了拿田地去抵債,根本沒有其他辦法。
土地兼並愈演愈烈之後,那階級矛盾肯定不小。若是朝廷再不施仁政,那農民起義就少不了了。
緩和階級矛盾,就需要有人打破高利貸的盈利模式。
銀行,是最佳的選擇。張正書有信心,隻要宣傳得當,高利貸不出一個月就都被擠垮了。
當然了,蛇有蛇路,鼠有鼠路,高利貸是不會消亡的。彆說是在宋朝了,就算是在後世,高利貸還不是一樣會存在?被高利貸逼得跑路的,跳樓的,每年都會發生。不管怎麼說,有銀行之後,這樣的情況會少很多了。哪怕是那些放高利貸的“錢民”想要和張正書玩陰的,張正書有“黑客”,有皇城司,有趙煦做後盾,他怕過誰?
正思慮間,張正書和曾瑾菡就慢慢地回到了景明坊。
京華報社裡,早就聚集了一批“行錢”了。
早在一個月前,張根富就不得不停止了放高利貸,把手下的“行錢”全都送到了李家村,接受“軍事化培訓”。
張正書事先說得很清楚,想要走的可以隨時走,但是完成了“軍事化培訓”後,他們會和銀行簽下契約。契約上標明了權利和義務,還有不菲的傭金提成。
這些“行錢”大多都是有眼力架的,咬著牙硬撐了下來。
為什麼要“軍事化培訓”呢?
很簡單,張正書就是要讓這些“行錢”知道,以前他們怎麼做張正書不管,但是從簽了契約之後,還敢這麼做,那麼張正書手中的力量會叫他們知道,什麼叫“雷霆之怒”。打一棒子就要給一根蘿卜,“行錢”的傭金也算是比較高的,張正書可比張根富大方多了。之前,張根富隻肯給百分之一的傭金,而張正書二話不說,提升到了百分之二,還有保底工錢。
看在錢的份上,很少有“行錢”主動退出的。
而退出的那些“行錢”,大多是抱著“大桶張家”待不下去了,還不能去彆家待嗎?當然了,日後這些人必定是會後悔的。張正書的銀行,絕對會把大部分高利貸擠垮的,那些脫離了銀行的“行錢”,說不定還要哭著喊著要回來。
立過威了,也給了甜頭,張正書看著這些算是“脫胎換骨”的“行錢”,也算是比較滿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