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書也沒想到,他仿照後世考公務員的製度來了一次技能比拚考試,反倒成了宋朝官吏任前的考核。
以至於很多文官把張正書恨得牙癢癢的,恨不得把他的皮都剝了。
為啥呢?
很簡單啊,因為這些文官科舉之後,還有多少人肯去學習,拿起書本的?
當然了,就算拿起書本,也從書本裡學不到什麼知識,這是最要命的。你難道還指望儒家經典裡教你怎麼做官嗎?儒家經典裡還能教你斷案?你沒事吧?
也就是說,宋朝的文官其實大部分都是打醬油的,具體事務都是由胥吏去做。至於那些文官呢,則習慣了指揮彆人做事,自己哪裡懂得怎麼做?所以,一旦趙煦要考察他們專業技能,他們就傻眼了。喂,不是說好當官的高高在上嗎,怎麼會突然需要做事了?!
這劇本是誰改的?
文官們一查,好嘛,又是你這個張正書,咱們跟你沒完!
沒完歸沒完,可不查不知道,這些文官真的是屁都不會。趙煦怒了,當即大發雷霆,誰要是考核沒過關的,一個個都待在家裡自省!一次考核沒個,罰俸一個月!兩次沒過,罰俸兩個月!三次沒過,官降一級!
這可要了這些文官的親命了,不得已再次開啟了挑燈夜讀模式,學得那是個兩眼昏花啊。這不,汴京城裡的蠟燭銷量都被拉高了不少。沒辦法,先前偷懶落下的功課,一次性要補完,這談何容易?
做實事哪裡有這麼簡單,那是需要經驗的。可這些文官隻會指手畫腳的,哪裡有什麼經驗?他們的經驗就是吹牛逼,然後宴請賓客,空談國事,不乾人事。要不就是風花雪月,談詩詞歌賦,治政?那是什麼東西,能吃嗎?臟活累活,都讓胥吏去乾就是了嘛,我們當官的,當然是要享受了……
現在報應來了,這些文官不得已請來了胥吏,“虛心”向他們請教,好吃好喝供著,生怕自己考核不過。
張正書也沒想到,趙煦的這把火燒得這麼突然,更加感慨宋朝的文官真的是人浮於事,根本是養了一群大爺。怪不得宋朝的行政效率這麼低下了,有這群文官,能不低下嗎!
隻是讓張正書想不到的是,這一兩個月來,彈劾他的奏疏好像雪花一樣堆向了趙煦的龍案前。
趙煦笑罵道:“想不到那個姓張的,人緣居然差得這般模樣!”
“倒不是沒有人為張大夫說話的,好像尚書左丞蔡卞蔡相公,就覺得陛下此舉乃是開創了先河,是莫大的善政……”彭元量連忙說道。
“蔡卿自然是這般說了,他為官踏實,事必親躬,考核難他不倒。”趙煦很明白這種事,“其他人呢,就不是這般了。”
“小的嘗聽聞,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可滿朝官員連斷案都含糊其辭,若沒有胥吏相幫,他們怕是要弄出不少冤假錯案來。如此之官,百姓豈能服氣?陛下此舉,是得民心之舉,自是受到百姓一致讚揚的。小的聽說民間還特意為張大夫製了萬民傘哩,這是多少官都盼不來的……”
聽了彭元量的話,趙煦也樂了:“朕也沒想到,這一招居然這般好使!”
趙煦確實感慨,他一直想整頓官場,但又找不到手段。作為皇帝,他需要官員為自己分憂,需要官員為他的江山出力。但是,這些文官出工不出力,除了會扯皮之外,基本技能都不會,趙煦也是撓破了腦袋。可又不能輕易貶謫他們,因為沒有正當的理由啊!
其實,張正書早就說過了,庸官比貪官、贓官更加可恨。
趙煦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可奈何沒借口把這些庸官乾掉。就算是改編考核內容,也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探討方案,怎麼才能服眾,怎麼才能讓這些文官自知理虧,不敢反對。不怕老實說,趙煦已經在心中醞釀很久了,就算不敢輕易嘗試,生怕會引起朝局動蕩。
可張正書的舉措,讓趙煦如獲至寶,立即稍加改動,就照板宣科地用上了,效果出奇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