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書一直覺得宋朝的冗官,根本不是問題。
看看後世的公務員就知道了,哪怕是每年國考、省考都破紀錄,幾十萬人報名,但公務員一直很缺,特彆是窮困地區的公務員。想想看,連後世都缺公務員,宋朝的官員真的是冗官嗎?不見得。
隻要是責任分配到位,張正書並不覺得宋朝就是冗官了。甚至,官吏的缺口還挺大的。張正書都打算拿自己全部的俸祿,去聘請胥吏了。要是不行的話,直接從技校裡麵選。要是沒人願意的話,直接指定吧,乾個兩三年,權當曆練了。
趙煦的辦事效率還挺高的,第二天任命就下來了,驚掉一地眼珠子。
這不,文官們紛紛上奏折,表示抗議。沒辦法啊,在文官們看來,這是在搶飯碗呐!不知道多少人都盯著李縣縣令的位置,怎麼能被一個武臣搶了去?!要知道,這李縣看似不起眼,可文官是什麼?那是聞著政績的味道,他們能發揮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戰鬥力的!
李縣的稅收,這兩年一直冠絕開封府。
稅收這麼高,說明了什麼?說明了隻要當上這個李縣縣令,政績就到手了啊!
到時候平步青雲,不說連升三級,但起碼能脫離縣令這個苦海不是?
就好像後世公務員那樣,有的人蹉跎一生,臨到退休了,連一個副科級都沒混上,這是因為沒關係,走不了後門,你再兢兢業業工作有誰看得到?但有的人,一進入官場就好像如魚得水,平步青雲的,最後都成了封疆大吏!為啥人與人就是這麼不一樣呢?除了工作能力的差距之外,就是關係、政績了。
一樣的道理,自古官場一個樣。在宋朝,有的官員輾轉十餘年,一直撲在縣令這個位置上,半步不得升遷。反倒是從這個縣到那個縣,政績還不錯,升官就是沒他份。可李縣就不一樣了,這可是“先鋒縣”、“模範縣”呐,隻要政績還過得去,必定會升遷的。
就好比在後世,一個貧困縣的縣長,和一個全國排名第一的縣長,哪個受到的關注大?肯定是第一那個啊,隻要蕭規曹隨,升官那是板上釘釘的事。文官都聰明,知道這是升官的敲門磚。現在這塊敲門磚落到彆人手中了,他們能不“義憤填膺”嗎!
但趙煦根本不理會,依舊我行我素。
給出的理由也很正當,“李縣乃是張卿一手創立之地,他最懂如何治理!”
趙煦的想法很簡單,李縣是張正書鼓搞起來的,你們憑什麼摘桃子啊?就因為你們是文官?要是這些文官能再造一個李縣,趙煦也就算了,他還巴不得呢。可事實上,張正書就一個。
於是乎,哪怕滿朝反對之聲,也無法阻撓張正書做了李縣縣令這個事實了。文官們對張正書的恨意,又加深了一層:不給他們發財也就罷了,還跟他們搶升官的道路,這是不給活路啊!
特彆是想為門生故吏討要好職位的重臣,更是頗多怨言。甚至有人開始暗中搜羅張正書的“罪證”,準備一舉扳倒張正書了。
可以說,宋朝有史以來,最遭人記恨的縣令誕生了。
張正書卻絲毫沒有這個覺悟,大張旗鼓地張榜招募吏員。上麵清清楚楚寫明白了福利待遇,還有工作職責,甚至對待百姓的態度。規定了三個月的試用期,要是乾不好隨時收拾包袱走人。
不得不說,張正書的金字招牌是挺好用的,許多混得不如意的文人都趨之若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