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原配在朝堂(1 / 2)

劉逸雲讓吳佳柒帶著孩子還有禮物出發了,這裡就剩他一個主子,他做了多手準備。

一方麵派人過去水原府打探消息,另一方麵要是劉東平萬一真背叛了,他要收尾,或者說,斷尾求生,有些證據該毀掉就毀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他不能就這麼栽了,蘇家還沒有倒,現在正如日中天,他要是現在就倒下話,劉家列祖列宗都不會瞑目。

又一年新年到了。

李鐵牛為了過年,大方掏出了銅板,去了集市,買了兩條鹹魚,一斤羊肉,加上從河裡麵釣出來魚,自家養雞鴨,今年這個年食物空前豐盛。

甚至他還去扯了布料給家裡未出世孩子。

像他這樣做人並不少,今年大家日子好過,到過年時候就更願意花錢犒勞家人。

他們這麼大方也是有原因,先是開荒免稅,給家裡增加了地,然後修路,他們去應聘,憑借著一身好力氣被納用了,一個月下來收了幾百文錢,而這路修好了之後,他們村裡東西更容易送到集市上賣掉。

李鐵牛就把在山裡麵摘下來一些野果子給賣了個好價錢。

加上今年收成不錯,也沒有遇到什麼災難。

風調雨順,大家臉上都笑開懷。

他把在集市上買東西帶了回去,家裡女人有喜有憂,“太破費了。”

李鐵牛憨憨笑:“不破費,日子越過越好,以後還會有。”

寒冬臘月,也有些人無家可歸,但是這個冬天他們不用再擔心漫長黑夜熬不過去了。

官府出麵修建了收容所,裡麵設施很簡單,隻有火炕和屋子,他們自己去找乾柴或者是稻草,有這兩樣東西,他們就不用再害怕寒冷。

晚上因為燒炕,火一直不熄滅,隨時都能喝到暖乎乎熱水。

喝得人心裡暖烘烘。

白天他們就會去乞討,或者是想辦法謀生,晚上就帶著可以燃燒東西回來,過一個安心晚上。

要是天氣太寒冷了,還會有人組織施粥,不會讓他們餓死。

除了這個之外,還有一個高興事情,那就是等到開了春,府城多了幾座免費學院要招生了。

注意,是免費,這個免費意思是隻要是良家子都可以進去學習,認識常用字、算數等等,午飯自帶。

畫重點——免費,也就是交不起束修和拜師禮人家也可以送孩子去學認字,這樣他們學成了就可以去做賬房,或者是其他識字人才能做事,他們未來路一下子就寬廣了起來。

很多人都不會奢望叫孩子去科考,他們沒有那個經濟實力去供養他們,但是學常用字話就很符合他們觀點了。

認不認字,能夠改變一個人命運。

這在老百姓當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大家天然就對讀書人有一種敬佩,現在自家孩子也可以去讀書認字了!

這是大好事啊!

自從那幾座學院功能公布出去以後,百姓話題就沒有離開過學堂二字。

不僅僅在百姓當中,在那些同僚和下屬中,這個決定也讓大家讚歎,這又是一項政績。

這就是有錢好處了,兜裡有錢,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修想修橋鋪路就修橋鋪路,想開學院就開學院。

而且這還能形成良性循環。

比如今年過年,因為這裡商品,寬鬆商業環境,沒有官府欺壓,便利交通,他們這裡多了很多來自四周商人。

他們知道這裡有利可圖,過來時候帶上滿滿貨物。

滿載著來,滿載去,一進一出,雙方皆大歡喜。

又一年過去了,孩子又長大一歲,甄婉婉有些遲疑跟蘇蕎初商量劉家事情要不要跟子君說,“他年紀也不小了,能夠擔得起一部分事情了,他父親去世事情不能說,他祖父怎麼去可以讓他知道,讓他記住這份恩怨,變相督促他更努力學習。”

蘇蕎初不讚同,“子君還不到十歲,沒有必要知道這些影響他心性。”

她看著甄婉婉:“大嫂你急了。”

甄婉婉苦笑著承認,“隻要一想到劉逸雲在家裡好好,享受生活,我就不痛快。”

蘇蕎初安慰她:“放心吧,很快了,不用等太久,而且這段時間他都要在提心吊膽中度過。”

她又抓到了幾個他人,他們一**送上來,不抓住都覺得浪費。

至於說榨乾了他們利用價值以後怎麼辦?

當然是送去開荒了,那麼多山地還等著他們開荒,不能浪費勞動力呀。

得到了蘇蕎初話,甄婉婉心慢慢平和了下來,隨後在一個人獨處時候,她打開了自己櫃子裡,在最底下拿出了一個被保護好好首飾盒。

這個盒子已經有些陳舊了。

她珍惜從裡麵拿出了一支釵子,拿在手心,顯然陷入了回憶。

這支釵子是夫君在他們定親之後送給她,她好好珍藏了起來。

昨晚她做了一個夢,夢見了當初,他還活著夫妻兩個恩愛場景,醒來之後,隻能對著床帳空蕩蕩流眼淚。

她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想,這件事情兒子確實應該知道,但是他年紀確實也不算大,等他長大一些再說也不遲。

想到一年年長高長大兒子,甄婉婉嘴角含笑。

她時間有時候懷疑已經凝滯了,但是看到這些小輩一天一個樣,才會恍然。

劉逸雲在這一天也刻意忘記了所有煩心事,這種重要時候他不想還一直惦記著那些糟糕情況。

他現在都已經不敢派人去水原府了,那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他不想有什麼不好事打擾心情,還特意給府裡下人都發了雙份月銀,讓大家一起開心。

莫石柱是水原府邊上村子一個普普通通家主。

他今年已經六十二歲了。

這個年紀,他已經有了重孫。

在這個大團圓日子,他和三個兒子在商議接下來大事。

大兒子力推自己長孫,“大郎今年也滿了八歲了,正適合送去上學。”

二兒子推自己幼子:“明輝今年十三,已經懂事了,送去學校,肯定能好好吸收夫子教知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