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頭一回出現時他們還當成神仙跪拜,請求仙人救救他們。但看懂天幕後,他們恢複了麻木的神態。
天幕也罷,後世人也好,又不能救他們。
賣再多的後世書籍,與他們又有什麼關係呢?對於他們現在身處的環境,連羨慕都生出不來。
後世,離他們太遠了。
人群中,不知誰歎了一聲,“要是真有這樣願意分糧食給災民,無論男女老少都願意收編的諸侯就好了。”
……
南陽
十九歲的諸葛亮看著天幕,喟然長歎。亂世之中,最不起眼的是百姓,最苦的也是百姓。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天下四分五裂,群雄割據,誰才是未來能平定戰亂的雄主呢?
【流民實在太多了,劉曦和趙雲兩個人根本管不過來,這個管主要是鎮壓違反軍中紀律、損人利己的惡人。
每鎮壓一次劉曦就破口大罵一次,然後下一次見到流民還是會選擇繼續給糧食,收編流民。
淪為流民的大多都是老弱婦孺,青壯男丁不多,這樣的軍隊收編了也沒多大用處。
趙雲對此頗為不解,若是想幫助他們,直接讓他們去幽、青、冀三州不就好了,三州一直在收納流民。為何要收編他們?
劉曦解釋:因為亂世沒有紀律道德可言,如果不收編他們,讓他們自己去幽州,可能到幽州時人數已經少了三分之一了。
趙雲委婉提醒:可是我們這樣,所費不小。
亂世本來糧價就貴,這麼多流民,每天耗費的糧食都能堆成小山了。
劉曦:子龍你知道我為何這麼執著吸納流民,而不是其他州一樣優先招納青壯男丁嗎?
見趙雲搖頭,她繼續道:
因為我生在太平盛世,那裡沒有戰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百姓不用再擔心溫飽問題,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在那裡,人吃人是罪大惡極,是千夫所指,萬人唾罵;奸掠婦女,買賣孩童……同樣被萬人唾罵,要嚴懲不貸的。
……
所以,我見到亂世的苦難會難過,會忍不住想起曾經的太平盛世。我想儘我所能,平定這亂世,讓百姓不再因為戰爭而失去土地、家園,變成流民四處逃難。
或許我終其一生也不能讓這亂世達到心中的太平盛世,但至少可以讓百姓朝有食,暮有所,不必因為戰亂而人饑相食。
以手中長槍,守這大漢河山,護蒼生黎民。
子龍,你可願助我。】
冀州鄴城
雖然每次出現在天幕口中,都會尷尬到頭皮發麻,但不得不說,聽到這番話,趙雲心中有些動容。
他本就是義從吏兵出身,投奔公孫瓚時也是想在這亂世之中追尋一位施行仁政的主公,征戰四方,護蒼生百姓。
可惜公孫瓚不是這樣的主公,在公孫瓚殺幽州牧劉虞後,他請辭歸鄉。
若當時幽州真有這樣一位主公,他想,他是願意追隨的。
……
唐太宗時期
李世民的關注點在於:“天幕說的太平盛世是後世還是我大唐呢?”
貞觀朝臣們鼻觀鼻眼觀眼,沒有一人回到這個問題,因為他們心裡清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衣食無憂什麼的,大唐是做不到的。
李世民也清楚,就是因為清楚,才更想問,盛唐時期都做不到這樣,那後世到底有多繁華昌盛呢?才能天下百姓衣食無憂。
【亂世收編流民,就跟滾雪花一樣越滾越大,很快就滾出一個十分龐大的隊伍。
浩浩蕩蕩的隊伍,去哪個州都要被當場來挑事的。
不得已,劉曦放棄了去兗州找漢獻帝劉協蓋上最後一個章,帶著收編的隊伍回幽州。
荀攸見到兩人平安回來,心裡還是很高興的,直到他看到浩浩蕩蕩的十萬流民。
荀攸臉上的笑意僵住了,“……”算了算了,反正這些年也收納很多,多這十萬也不多。
再看到大白話寫的討伐書,並且蓋了大漢二十八帝的私印時,荀攸忍不住了,對著兩人就是破口大罵。
你們兩可真夠熊的,不知道私印隨葬嗎?
趙雲:我冤枉啊,我都不知道她什麼時候拿到的私印。而且我們真的沒去主墓室!
荀攸眼前一黑:丫的,你們還真去盜墓了?
不打自招的趙雲:……
趁機出逃的劉曦附額,幽怨地看了一眼趙雲:不是說好不告訴彆人的嗎?
荀攸臉更黑了,嗬嗬,合著他是彆人?
劉曦:不是,公達你聽我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