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也很難接受, 從聽到盜取先祖祖墳時,就難以接受,怎麼可以因為一時窘迫而盜取列祖列宗陵寢呢?太不尊重先人了!
直到聽到這,劉備已無話可說, 相距千年, 後世的風俗習慣和現今天差地彆。他們自己都不在乎自己的身後事, 又豈會在乎旁人的身後事。
四世三公出身的袁紹更是震怒:“荒唐,如此不敬先祖, 枉為人子!後世人怎麼回事,竟然連最基本的孝道禮儀都沒有。”
東漢末年仍沿用漢武帝開創的舉孝廉製度,選拔人才更注重學問品行。像這種大不孝的行為, 放在大漢,能被唾沫星子淹死。
漢武帝時期
劉徹眉心突突直跳, 他果然就不應該期待後世人對於防盜墓有什麼絕妙辦法, 畢竟他們連自家祖墳都不放過。
劉徹擰緊眉頭,難道後世盛行這種挫骨揚灰、屍骨無存的喪葬?
怕不是瘋了……
唐太宗時期
同樣對後世防盜手段抱有期待的貞觀群臣:“……”
就挺意外的, 但好像又挺有道理。連墓地都沒有,還防什麼盜呢?
可……挫骨揚灰也太慘烈了吧, 就算要防盜也不至於如此吧!
沉默許久,魏征憋出一句:“後世, 真是灑脫。”
【之前講殉葬製度的時候, 清清就說過古人視死如生, 認為人死後會去往另一個世界。有錢有勢的人家不想在另一個世界一貧如洗, 所以會陪葬大量財富。
比如秦始皇陵就有近78個故宮那麼大,分為核心部位的地宮,內城,外城和外城以外。如果說漢武帝的茂陵號稱“中國金字塔”, 那秦始皇陵就是“千古第一陵”。
不僅王公貴族盛行厚葬,就連平民都會想方設法給自己或自己的親人風光大葬,最差也會準備一口薄棺,陪葬些許陶器和銅錢,希望他們能在彆的世界過得好,順便庇佑後代子孫。
可能這就是我們在電視中經常能看到賣身葬父的原由吧。
言歸正傳,在古代隻有實在窮得買不起棺木的人家才會選擇草革裹屍下葬,他們視草革裹屍為一種貧窮無能的象征。
更不要說我們現代盛行的火葬了,在古人眼中這就是一種挫骨揚灰的嚴厲刑罰。
所以趙雲很不能理解劉曦這種行為,還以為劉曦這是在向漢室列祖列宗請罪,剛才還不認同劉曦進陽陵,這會改口勸說道:不至於如此,這本就是漢室帝陵,今天下大亂,群雄割據,大漢江山四分五裂,此舉雖有違道義,但也是為了收複大漢河山,大漢先皇想必能理解雲雲。
劉曦被趙雲勸懵了,她隻是想火葬,不像埋在地下被蟲蚊啃噬罷了,怎麼說得她像是因為贖罪才這樣做一樣。
那要是被他知道在後世火葬隻是灑灑水,還有把骨灰壓成鑽石做成是飾品帶在身上;把骨灰做成沙漏當裝飾物;做成煙花炸上天;做成骰子,玩遇事不決擲骰問祖宗那套,他會不會嚇死?】
各朝各代的古人:謝謝,已經被嚇到了。
本來還有一部分人認可火葬,覺得將骨灰撒於山穀之間,與山河為伴也未嘗不是一種灑脫。但聽到骨灰壓鑽石,做成飾品,做成骰子什麼的,告辭,太恐怖了。
大漢祖宗們被震得頭暈眼花:如果真有這樣的子孫還是彆要了吧,擲骰問祖宗是什麼駭人聽聞的事。
後世人到底是怎麼教育子女的,為何對祖宗毫無半點敬重之意?
漢高祖時期
劉邦驚訝得手中的酒盞都掉落了,許久才歎道,“乃公自詡灑脫,想不到後世之人比乃公還灑脫。”
朝臣們紛紛轉頭盯著劉邦:……聽聽你說的什麼話,居然把這種酷刑稱之為灑脫。天,那後世之人不會真是你的子孫後代吧?
漢武帝時期
劉徹捂住自己數次被激的心臟,竟然生出一種還好他的主墓室牢固,外人進不去的心理。
不然他都不敢想他的屍骨會遭到怎樣的對待。
朝堂上上了年紀的大臣就有點受不住了,這對他們衝擊太大了,比墓被盜了衝擊還大,一群老臣苦著臉看向劉徹,“陛下,對於盜墓者必須嚴懲不貸,還有,我大漢以孝治國,對於不孝之人,絕不能任用啊。”
衛青皺了下眉,想開口說些什麼,見朝臣義憤填膺,又閉上了嘴。心中卻疑惑:若孝道真這般重要,後世人為何不以孝為先?
大秦
秦始皇聽到自己的皇陵,麵色變得很難看,他的陵寢不會也和那漢武帝一樣數次被盜吧??
在得知盜墓賊猖獗後,對於“千古一陵”這種稱號,秦始皇並不是很想要。
冠上這種稱號不就意味著向天下昭告,他的墓奢華有錢,歡迎來盜嗎?
聽到後世不僅盛行火葬,還對骨灰的處理方式千奇百怪,甚至樂此不疲後,秦始皇默然了,難道真如天幕所說人死如燈滅,根本不存在去往另一個世界的說法?
那後世又是怎麼證實,才讓所有人深信不疑並且接受這種屍骨無存的火葬方式?
【考慮到古人對身後事的在意,劉曦沒有繼續刺激趙雲。
趙雲也沒再阻止劉曦的盜墓行為,此時的他還不知道劉曦在集私印。
從長安到洛陽,一路上災民遍地,餓殍滿道。劉曦玩樂的心態蕩然無存,變得十分沉重。
尤其是她拿出糧食分給快餓死的災民卻被他們視為肥羊,群起而搶時,劉曦沉默了,也真正認識到了什麼叫亂世。
她用長槍威懾住了眼冒綠光的災民,拿出一部分錢財換了糧食,以糧食將這些災民收編成軍,無論男女老幼,隻要肯守紀律她都收留。
不守紀律的直接清理,亂世該用重典,否則根本鎮不住人性之惡。這一路上劉曦救了很多人,也殺了不少人,和在戰場上殺敵軍是完全不同的心情。殺敵軍是雙方交戰,你死我活。
殺這些在亂世中的惡人是骨子裡本能的正義感,本該是為民除害,但劉曦並沒有感受到任何快意,反而一天比一天煩躁。傷害都造成了,為民除害又有什麼用呢。
亂世……可真黑暗啊。
怪不得那句‘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永流傳。】
東漢末年,什麼都不多,流民最多,戰爭讓百姓變為流民,從這個郡逃到那個郡,從這個州逃到那個州,卻怎麼也找不到一塊能避開戰爭,安居樂業的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