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人類漫長的文明史,先民們幾乎從未停止過對蒼穹的仰望。
為什麼人類會向往蒼穹呢?
徐雲在穿越到宋朝之前,曾經聽過一種從物質微粒出發的解釋:
眾所周知。
宇宙中所有的元素,都來自超新星爆發。
它產生了你能看見的物質世界的一切,包括你自己。
組成你左手的原子與組成你右手的原子,可能來自不同的星星。
你仰望星空時。
眼睛注視的可能正是組成你眼睛的那個星係物質。
你思緒飛揚,腦細胞傳遞著神經脈衝。
每一次神經的傳遞,可能都是跨越星係的物質間第一次握手。
你仰望蒼穹。
因為你本就來自蒼穹。
徐雲不知道這種在理科上站得住腳的說法能不能適用於唯心領域,但有一點他很清楚:
在華夏漫長的文明史中。
確實有無數先民或通過文字,或通過實踐,表達過自己對蒼穹的向往。
例如晉·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寫到: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還有李白的《元丹丘歌》:
“長周旋,躡星虹,身騎飛龍耳生風,橫河跨海與天通,我知爾遊心無窮。”
在這些詩詞中。
作者都直接或者間接的表現出了渴望飛上蒼穹的想法,更表達了自己的人生態度。
高高俯瞰世間,快意人生。
而有些人則與李白和王羲之他們不同,他們可能沒有文采,卻有一顆探索的心。
比如眼下徐雲身處的時間是公元1100年,一個新世紀的第一年。
按照曆史軌跡。
27年後,金人滅北宋,二帝被擄走。
一百三十年後,元朝滅南宋,山河沉淪於外族。
但元朝不過持續了百年不到,日月便會重開大宋天。
屆時還會出現一位萬戶,名叫陶成道。
陶成道精通火藥,在朱元璋打天下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本人卻一直對天空充滿了好奇。
最終在公元1390年,陶成道做出了一個決定:
他要飛天!
按照陶成道的計劃。
他會將47枚火箭綁在蛇形座椅的背後,利用火箭裡固體炸藥在燃燒後產生的氣體向外噴發。
火箭會因這些氣體的反作用力下向前飛,而數枚火箭被綁在座椅上,會帶動座椅和火箭同行。
這樣他坐在座椅上,便會被火箭的推力推動著飛向天空。
除此以外。
他還在座椅上安排了兩隻巨大的風箏。
這樣既可以使他持續的飛行,也可以使他平穩的降落。
後世赫赫有名的錢老,曾經這樣描述過陶成道飛天時的場景:
“當時他的仆役隨從心驚膽戰,但在麵對周圍人的擔憂時,陶成道卻仰天大笑說道,飛天乃是我中華千年來的夙願,今天,我縱然粉身碎骨,血濺天疆,也要為後人闖出一條探天的道路來。爾等不必害怕,快來速速點火!”
仆人們見狀,隻好按照陶成道的要求點火。
片刻過後。
隨著一聲巨響。
陶成道被火箭的推力帶到了天空。
接著陶成道所設計的第二階段方案,火藥被引燃,以此來繼續提高裝置升天的高度。
然而正當地麵上的弟子、仆人們歡呼雀躍時。
隻聽見一聲震破耳膜的爆炸聲。
天空中陶成道和他的裝置變成了一個火球,迅速的從空中墜落…
人類第一個想利用火箭推力升空的“宇航員”就此犧牲,陶成道的弟子與仆人們將其埋在了萬家山上…
但陶成道雖追尋夢的路上不幸逝世。
他的英雄事跡卻一直在激勵著我國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還贏得了如今世界航天領域的認同。
國際公認他是曆史上第一位使用載人火箭嘗試飛天的先驅,國際天文聯合會還將月球上一處環形山命名為“萬戶”,以此來紀念這位偉人。
如果說王稟、宗澤、張叔夜代表著華夏的氣節。
那麼陶成道身上體現的則是先賢們求知探索的精神。
而這些先賢的身影之中,自然也少不了老蘇這尊11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
每每仰望天穹之時,他的心中都會有個想法:
如果人能飛到天上俯瞰地麵,那該是一副多麼美妙的場景啊......
壯麗山河,世間百態,皆可儘入眼底。
因此在很久很久以前。
他便嘗試著過做一個木鳶,想要借助風力達到上天的效果,去試著征服天空。
奈何缺乏足夠的知識理論,木鳶升天的想法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了。
如今隨著自己軀體的老去,老蘇心中已然有了預感:
自己時日無多,這個執念多半沒有實現的可能了。
自己或許隻能在一兩年後,帶著遺憾告彆人世......
但他沒想到的是。
隨著徐雲的出現,某些事情似乎隱隱約約的出現了變數......
飛機?
是指飛行的機輪,或者飛行的機械?
無論是以上哪種可能,它真的能將一個人帶到天空?
要知道。
一個成年人的體重輕則百斤,重可達二百餘斤。
算上承載物的重量,最保守估計也有200多斤吧?
這般重的物體,憑什麼讓它能飛起來?
可徐雲之前已然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他這番話的可信度還是不低的......
隨後老蘇頓了頓,考慮到‘祥瑞’事關重大,還是決定多了解一些內情:
“小王,你所說的飛機一物,可有原理能夠解釋?”
“原理啊......”
徐雲想了想,從身上掏出了兩張紙——先前在樊樓時提及過,他隨身都會帶著紙和筆。
隨後他的雙手分彆拿著紙的一端,讓紙張自然下垂。
對老蘇和小趙問道:
“殿下,老爺,二位可還記得當初課堂上做過的實驗?”
老蘇與小趙對視一眼,麵露思色,片刻後道:
“當然記得,似乎是叫伯努利原理吧?”
徐雲點點頭:
“不錯。”
隨後他頓了頓,繼續道:
“殿下,老爺,既然二位還記得伯努利原理,那麼是否存在某一種可能呢?”
“比如將紙張改為一個固定的物件,用技藝使其上下氣體流速產生巨大的差值.....”
“如此一來,是不是就能做到如同紙片漂浮一般,將物件升空?”
記憶力好的同學應該還記得。
當初徐雲在剛見到小李的時候,曾經為她演示過一次吹紙片的實驗。
後來小李在課堂上特意向徐雲詢問過這事兒,徐雲為了方便解釋,便順手演示了高中的另一個實驗:
雙手分彆拿著紙的一端,讓紙張自然下垂,然後對著兩張紙中間吹氣。
接著吹著吹著你就會發現......
兩張紙貼居然在了一起。
在高中課本中,以上兩個實驗都會歸結於伯努利原理:
看,上麵的流速高壓力低,所以紙片就飄起來了。
但實際上嘛....
這是錯誤的。
徐雲當初給小李演示的吹紙片,壓根和伯努利原理沒多大關係。
其實吧,這也是一個流傳度最廣泛的伯努利方程的誤解。
考慮到一些笨蛋...咳咳,外行讀者的信息壁壘問題,簡單概括一下就是:
伯努利方程是沿著同一條流線成立的,而不是在不同的流線之間成立。
紙片偏移的方向根本不是取決於氣流在哪一側,而是取決於氣流吹的方向與紙片的夾角,和粘度有關。
一開始。
紙片豎直下垂。
在紙片上方吹氣,將會因為粘度的原因,把紙片右側的空氣帶走。
如此一來,就會形成一個低壓地帶。
由於這個低壓地帶的存在,就會使紙片向右上方飄起。
紙片一飄,則會使流線向下彎折。
進而最終會使得流線與紙片緊貼。
這時候,空氣的流動已經不再是筆直向前了,而是走了一條向下的弧線,這就是一個有旋場。
因此向下彎折的流線會產生離心力,這個離心力就會把紙片帶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