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代價與傳承(萬字更新!!!!)(2 / 2)

走進不科學 新手釣魚人 22900 字 11個月前

而就在徐雲苦思冥想之際。

他的腦海中忽然閃過了一件聽田良偉提過的往事:

這位林廠長在漢華廠做基層小工的時候,曾經結識並且幫助過一位名叫胡楊的木工,二者感情很深。

後來他在意外之下才知曉。

此人原來是那些年變故中被保護性派到漢華廠,隱姓埋名的海軍艦艇研究院推進器係統工程所總工程師。

待對方恢複身份後,林振華又幫了他不少忙,便和海軍方麵結下了深厚的關係。

這事兒的傳播度很廣,也是華夏工業史上很有名的一個故事。

若是胡楊沒有被曝光歸隊,大黑魚小平頂的下海恐怕都成問題呢。

而若是通過軍工技術生產模具的話.....

理論上似乎是有可能的?

想到這裡。

徐雲不由看向林振華,試探著問道:

“林老,莫非是.....海軍?”

聽到徐雲口中冒出來的海軍二字,林振華微微一愣,似乎有些意外。

不過很快,他便坦然的點了點頭:

“沒錯,我找了軍工端的朋友幫忙。”

“雖然目前哪怕是軍工領域中,我們依舊很難做到量產精尖模組,但花些心思做出一些小模具倒是不難。”

“畢竟你們的這套設備隻是小型生產線的一個反應環節,難度基本上算是最低的一檔情況。”

“另外海軍的同誌還幫你們的設備做了一些優化,畢竟Nutrien隻是一家同領域都不算頂尖的企業,在數據優化上和軍工還是有所差距的。”

徐雲聞言默然。

其實他不知道的是。

早在前些天掛斷田良偉的電話後。

林振華便利用自己的人脈,打探過了華盾生科的一些信息。

這些信息包括了華盾生科的公司架構,也包括了產品效果,以及公司成立前後遭遇的各方針對。

尤其是最後一點。

林振華作為工業圈內赫赫有名的大佬,一些消息渠道甚至要比科大都隱秘且清晰的多。

因此很快他便了解到了華盾生科為什麼會遭遇到如此劇烈的針對:

華盾生科生產的“一個螂滅”,某種程度上屬於降維級彆的打擊。

這種領域內的優勢,甚至要比當初漢華得以成名的五葉電風扇還大!

所以在得知廠內...或者說華夏民用領域都很難做到0.002精度的模組後。

林振華幾經思索,還是動用了另一個方案:

通過自己擁有的人脈,聯係上了海軍方麵尋求幫助。

其實說道軍工單位這四個字。

很多人腦海中浮現的可能都是飛機、大炮、導彈這些詞兒。

但實際上。

海軍軍工,同樣是個不可小覷的軍工方向。

無論是螺旋槳、推進器還是其他一些不可言明的設備,精度方麵的要求之高都是以微米為記的。

當然了。

這種精度少部分靠的是機床,大部分則是依靠此前提及過的堆量法。

也就是100個裡頭能有一個合格就行了,不需要考慮成本。

換而言之。

這是一個投入成本極高的製作方式,更彆說海軍的性質也非常特殊。

普通企業就算有那財力,也很難有麵子能說動海軍方麵幫忙。

哪怕是林振華這般的工業大佬,想必也花了不少的人情和代價。

想到這裡。

徐雲不由沉沉的歎了口氣。

能達到林振華所給表格上數據的環化模具,實際成本最少都在三百萬以上,甚至不排除更高的可能性。

因為這不是一套生產設備,而是可以複刻量產的模具。

這種模具不但需要高精度的生產設備協助,同時還要調動八萬噸級彆的水壓機鍛造。

八萬噸水壓機是啥概念呢?

舉個例子。

空客A380的很多零部件都是由大毛的水壓機製造的,那台的規格是7.5萬噸。

國內的八萬噸水壓機則多用於7500mm核電用管板生產、戰鬥機發動機框的鍛造等等。

一次成型,不需二鍛。

這是真正的國之重器,國內有且僅有一台。

打造環化模具這種沒有預模的精細設備,啟動一次的價格都在一百萬以上。(八萬噸水壓機的價格是一噸十塊錢)

這種情況下打造出來的模具,是可以直接用來進行複刻量產的。

也就是你拿著鐵水順著紋路澆灌,冷卻後就能直接得到需要的環化生產線,成本自然不低。

當然了。

以上這句話隻是個例子,方便理解而已。

這種磨具實操起來肯定不是澆水冷卻那麼簡單,還要加上其他一些複雜的工藝。

但無論如何。

這類模具的使用壽命也會在數百次以上。

也就是說......

用最最最悲觀的保守心理估計。

在‘一個螂滅’的生產線擴增到一百條之前,徐雲等人都不需要再擔心生產線的問題了。

可這份人情又該怎麼還呢?

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價錢問題了,涉及到了一些更深層次的複雜環節。

更彆說林振華很明顯連錢都不打算和自己收.......

前有侯星遠,後有林振華。

自己何德何能啊......

看著麵色複雜的徐雲,林振華似乎看出了他的糾結。

於是主動走上前,拍了拍徐雲的肩膀,笑道:

“小徐,我大致能猜到你在想什麼,但其實吧,你真不用想太多。”

“我用了人情不假,但這一切的前提,歸根結底還是你們的產品能打嘛。”

“如果隻是需要用到高精度設備模組的普通產品,我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去找海軍開口的——況且若真是如此,我即使找到了海軍那邊,他們也不會同意幫忙的。”

“海軍的軍工內部同樣也有稽查處,他們同意幫你做模組,說明你的產品也同樣入了他們的眼。”

說著。

林振華伸手在頭發上薅了幾下。

接著將手放到徐雲麵前,攤開,露@出掌心。

徐雲下意識看去。

發現林振華的手掌心處,此時赫然躺著幾根白發。

林振華用另一隻手的食指和拇指捏起一根銀絲,歎氣道:

“小徐,看到這幾根頭發了嗎?”

“曾經我也像你這樣意氣風發過,懟霓虹懟棒子懟德意誌,親手蓋起了漢華重工的高樓。”

“有人說我是共和國工業史上的一麵旗幟,這話我自個兒也覺得沒問題,我的貢獻當的起這個評價。”

“但所謂旗幟,也便代表著它是被插在原地,充做起了一個道標。”

“但不知不覺,我也是個七十多歲的老人了,走得動路,但已經跑不動了,拿得起鉗子,但卻擰不動螺絲了。”

“莪現在雖然還是漢華廠的一把手,但實際上從幾年前起,我就逐漸把一些事務向繼任者交接了——否則我哪還有時間去買...釣魚?”

“人啊......終究是會老的。”

“但欣慰的是,在我這個老頭子半截身子快入土的時候,遇到了你們。”

隨後林振華的目光在徐雲、喻元勇以及跟著唐栗趕到現場的老蘇等人身上一一掃過。

看著看著。

原本應該因為自己年齡而心中感傷的林振華,卻忽然笑了起來,眼中有光在閃動。

沒錯。

如今自己是老了。

可能再過幾年,連路都不一定走的穩了。

他就像是一麵旗幟,曾經插在山巔,阻隔了無數次敵人的攻擊,

輝煌無比,鐫刻了赫赫戰功。

但隨著歲月的侵蝕,旗幟上終究出現了一個個破洞。

而在那麵旗幟的對麵。

那些曾經攻打這座山頭失敗的外敵,卻絲毫不曾放棄對於這裡的覬覦。

他們隻是暫時把獠牙收起,顴骨上提,擺出一套假意的笑容。

一旦這頭鬆懈。

他們便會化身成青麵獠牙的厲鬼,上前把你的魂都給吮吸乾淨。

一時間。

局勢似乎有些風雨飄搖,危機四伏。

但就在此時,林振華忽然發現。

自己身後的那條曲折小道上,正有著一大群人高舉火把,在黑夜中努力的向上攀登。

徐雲、喻元勇、老蘇、李佚.....

這些人在林振華的眼中,便是一簇簇大小不一的火苗,透著旺盛的生命力。

而自己要做的。

便是在他們登上山巔之前,用儘自己做後的力氣,在黑夜中為他們指引著方向。

隻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他們便會登上山頂。

超過自己,將火把朝敵人擲而去。

烈火,天生就是要用來焚鬼的。

...........

徐雲雖然由於年齡和閱曆的原因,沒辦法完全與林振華共情。

但作為有同樣理想的人,他多多少少能理解一些這位老工業人的想法和情感。

看著手中這份文件報告。

徐雲不由深吸一口氣。

隻見他走到林振華麵前,重重的朝他一鞠躬,說道:

“林老,您放心吧,我一定不會讓您失望的!”

內容很簡短,但語氣卻極其堅定。

林振華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一切儘在不言中。

過了一會兒。

林振華久站的身子似乎有些乏了,便招呼趙海陽拉來幾把椅子。

示意徐雲幾人坐下,說道:

“小徐,不出意外的話,海軍那邊的模具在三天內應該會送到廬州。

“具體的到時候我給你個電話,你和他聯係就行了。”

徐雲點點頭,表示自己記住了。

接著林振華又說道:

“至於漢華這邊的過渡金屬適配生產線呢,價格就按我們之前說好的,一套20萬,第一批先生產七套。”

“不過生產線從衝壓製備到運抵廬州大概要一周左右,小徐,時間上來得及嗎?”

“一周麼......”

徐雲沉吟片刻,飛速在心中盤算了一陣,答道:

“銷售上多多少少應該都會有些影響,但整體上問題不大,比我們預計的情況可是要好得多了。”

按照顧群青那邊傳來的消息。

這些天裡。

‘一個螂滅’的銷量和當初預計的基本上一致,總銷量目前已經來到了五十五萬支。

如今日銷量已經趨向平穩,接近了長線模板的四萬支。

倉庫那邊的存貨有十三萬,這是正式銷售前公司準備好的庫存。

同時廠房在全負載加班的情況下,如今每天能生產產品2.3萬支左右。

現在距離開售已經過去了五六天,這部分的數量大概有11萬支多點。

55-13-11=31。

換而言之。

比起銷售總量。

目前產品總數上還有三十萬支的差額,並且每天都在以接近兩萬支的數字擴大。

不過不久前,華盾生科的官微已經發布了產能不足的公告,沒有打算用其他理由瞞著消費者。

大多數消費者則對此表示了理解,畢竟本就是愛國情懷引發的這輪銷售,大家在這方麵的忍耐度還是很高的。

根據徐雲得到的消息。

雙平台未發貨客戶的退款率隻有千分之三而已,也就是十萬支裡頭才退了三百支呢。

因此短期內無法及時發貨多少肯定有些損失,但卻不會導致買家情緒集體朝消極方向轉變。

至少比起之前計劃的用實驗室器材生產的超高成本方案,現在的情況已經算好上無數倍了。

如果新設備能在七天內送到廬州。

那麼算上組裝調試的時間,十天內應該可以正式投入生產。

這個時耗完全是徐雲可以接受的範疇,屆時退款率至多也就會漲到百分之一罷了。

不得不說。

這份人情真是欠大了啊......

而就在徐雲心思感慨之際。

林振華的臉上忽然浮現了一絲欲言又止的表情,看上去好像有些糾結。

不過過了幾秒鐘,他還是開口道:

“小徐,你們公司的研發能力目前怎麼樣?”

“研發能力?”

徐雲聞言一愣,旋即輕輕搖了搖頭,坦然道:

“實話實說,隻能算是湊合。”

“我們公司雖然算是科大旗下的產業,但卻沒辦法把科大的教學研發力量用以己用。”

“所以目前研發端扛把子的除了我,就隻剩下我的一位說話口氣特彆大的朋友了,其他都是一些常規的研發人員。”

“這種配置短期內勉強還夠應付,畢竟公司目前的項目不算多。”

“但時間一長,必然會展露弊端。”

說著徐雲不由撓了撓頭,笑道:

“況且我們好歹也算是個高新技術公司,兩個博士還是有些不夠看,所以我一直想能找到一位大牛撐門麵來著。”

“所以這段時間我也在四處找人呢,隻是效果一直不太理想,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林振華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原來如此......”

之前在從實驗室離開後,徐雲便意識到了公司核心級研發人員欠缺的情況。

因此他也曾經找過田良偉自己獵頭公司,想從私、公兩個方麵一起下手,爭取看看能不能找到合適的對象。

隻是最後的結果都不太理想,畢竟國內搞生物的院士級大佬本就不多。

這些人要麼在高校任教,要麼就是在頂尖企業負責高位次的項目研發,基本上沒啥挪窩的可能性。

因此久而久之,這個局麵便僵住了。

而就在徐雲以為對方隻是隨口一問之際,林振華忽然又問道:

“小徐,我有一位朋友也是搞生物這塊的,能力很強,不知道你們公司有沒有興趣收下他?”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