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人類物理史上排名第三的天才!(1 / 2)

走進不科學 新手釣魚人 12816 字 11個月前

“......”

看著麵前光幕的提示。

徐雲臉部的肌肉抽動了幾下,心情隱約有些微妙。

這算是收fg了嗎......

其實說句實話。

從當時掌握的情報來看,徐雲的推導思路並沒有太大問題:

威爾和湯姆遜在報出姓名時光環沒有任何提示,同時湯姆遜又明確表示,自己要去劍橋找一位老教授。

考慮到主線人物必然和湯姆遜有關,光環似乎也喜歡去發掘一些冷門人物。

徐雲以此想到了霍普金斯身上,推導過程完全是合情合理的,找不出太大疏漏。

結果沒想到......

威爾這個名字其實是個馬甲號,這個蘇格蘭青年的真實身份tmd居然是麥克斯韋!

那麥克斯韋啊......

在徐雲穿越來的21世紀。

有兩個問題在民間一直都頗有爭議,基本上一提出來就必然出現撕逼。

一是豆腐腦的甜鹹辣黨之爭。

二便是牛頓和愛因斯坦兩人之中,誰才是曆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

很早之前提及過。

《自然》並沒有在2000年的時候,評選過千年以來最偉大的20位物理學家,那是天涯論壇傳出來的流言。

因為對於網站、雜誌來說,沒有人敢以官方的身份在這種問題上予以定性。

但另一方麵。

那些期刊網站雖然不會自己站隊,偶爾卻會提供平台,組織一些讓業內人士進行投票選擇的活動。

例如Physics World和Physics Web Survey就經常搞這種事情。

從1999年至今。

由JCR分區中Q1區的核心期刊組織過的科學家評選有29次。

B某C電視台在還沒搞出那些陰間操作前的IS欄目,也曾經在2007和2011年組織過兩次評選。

29+2=31。

這個數字便是新世紀以來,權威期刊以及媒體組織過的科學家評選總次數。

而在這31次評選中。

小牛...或者說老牛占據第一的次數有14次,愛因斯坦則是17次。

二者打的可謂是難解難分。

而就在第一那倆神仙爭來爭去的同時,老三這個位置卻有一個人穩如泰山。

他便是麥克斯韋。

在這31次評選中。

除了伽利略占據四次、普蘭克分走三次之外。

剩下的24次評選出的第三名,無一例外全都是麥克斯韋。

那麼麥克斯韋,到底有多牛呢?

1831年6月13日,麥克斯韋在蘇格蘭愛丁堡出生。

他的父親是一位辯護律師,名叫詹姆斯·克拉克。

麥克斯韋之所以會多出一個“麥克斯韋”姓氏,是因為克拉克家族和麥克斯韋家族關係深厚。

例如小麥克斯韋的曾祖母就來自麥克斯韋家族,並且小麥克斯韋他爹還繼承了麥克斯韋家族的一些地產。

不過幼年時期的麥克斯韋雖然家境殷實,但因為口音濃重等問題經常遭到同齡人的嘲笑。

所以他的性格比較孤僻,不太喜歡講話。

8歲那年。

麥克斯韋的母親患病去世,導致他變得更加沉默寡言。

不過幸運的是。

麥克斯韋的父親並沒有放棄對他的關愛,而是積極鼓勵和陪伴他成長,並且將他送入了愛丁堡公學就讀。

15歲的時候。

麥克斯韋在愛丁堡皇家協會學報上,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論文《卵形線》。

1847年。

16歲的麥克斯韋如願進入了愛丁堡大學。

此後他連續四年獲得年級第一,同時還蟬聯了四屆蘇格蘭大學的calm金獎章——就是湯姆遜獲得過一次的東西。

1850年。

愛丁堡大學表示我們這座小廟容不下這尊大佛,要不麥神您還是另投他處吧。

而此時劍橋大學的校董事會,則在討論是否要將三一學院的減肥生廢除——畢竟這玩意兒小兩百年來就隻有小牛一人通過了考核,設立起來基本上有等於無,沒啥意義。

在這種背景下。

有人提了個建議:

反正不要錢,要不讓小麥同學來試一試?

如果連他都不行,那就乾脆取消了吧。

於是麥克斯韋在威廉·湯姆遜的護送下轉入劍橋大學,最終順利通過考核,成為了繼小牛之後第二位三一學院的減費生。

入校後。

他先是被吸收進了劍橋大學的劍橋使徒社,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劍橋使徒。

23歲那年。

麥克斯韋從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數學係畢業,而這也是很多人為數不多對麥克斯韋產生質疑的地方:

小麥畢業時的成績隻有年紀第二名。

這就好比網文裡某天才入宗,宗門派遣長老不遠萬裡護送,入宗便位列核心弟子,功法和資源全部拉滿。

結果宗門大比的時候呢,他才得了個第二名,這就有些對不起他之前的光環。

但實際上,這事兒的背後另有隱情,遠遠不是看上去這麼簡單。

隻是不知為何,國內的許多資料庫都將這段內容隱去了。

好在麥克斯韋作為曆史名人,很多權威的外文期刊上都有詳儘的介紹:

那時候英國的大學學位叫做Honours Degree,也就是榮譽學位。

榮譽學位分成四等,一等最高,四等最低。

當時學院給小麥的要求是必須拿到其中的一等學位,即First honours Degree。

整個考試階段持續22天,內容11門。

其中有3門必考,所有科目的滿分都是100分,即總分1100分。

一等學位的最低分數線為770分,隻要考過的科目裡包括了三門必考並且總分達標,剩下的科目可以放棄不考。

結果考試期間小麥父親忽然病危,所以歸家心切的小麥,整個考試階段隻考了八門課程。

等達到了一等學位分數線後,他便放棄了剩餘三門考試,直接趕回了愛丁堡。

小麥八門的成績是793分,第一那位則是11門總837....

如果小麥把那剩餘三科考完,分數百分百穩穩破千。

所以這事兒真不算啥黑點.....

畢業後的1855年,麥克斯韋讀到了大神法拉第的著作《電學實驗研究》。

他被書中各種各樣的電磁感應實驗所吸引,正式開始研究電磁學。

從此一發不可收,開啟了自己的掛壁之路。

1855年。

麥克斯韋發表了一篇論文——《論法拉第的力線》。

他第一次試圖將數學形式引入法拉第的力線概念,從而初步建立電與磁之間的數學關係。

這篇文章引起了物理學界的重視,也得到法拉第本人的讚揚。

1862年。

麥克斯韋發表了第二篇論文——《論物理學的力線》。

在這篇論文中。

他首次提出了“位移電流”和“電磁場”等新概念,對電磁理論給出了更完整的數學表述。

1864年。

麥克斯韋發表了第三篇論文——《電磁場的動力學理論》。

這篇論文中不僅給出了麥克斯韋方程組,還首次提出了“電磁波”的概念。

後來他還寫出了《電磁通論》這部著作,籌建了劍橋大學的第一所物理學實驗室——卡文迪什實驗室,並且擔任了實驗室的第一任主任。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

麥克斯韋在他活著的時候,其實並沒有受到符合其身份的尊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