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恰相反。
當時哪怕是劍橋學院內部,都有很多人認為他走的是歪門邪道。
當年他進入三一學院時有多光鮮,中年時便有多淒涼。
因為他的理論實在是太精深複雜,公式過於抽象,很難被大眾理解。
所以在牛頓力學依舊仍占主導地位的當時,並未得到公眾的廣泛認可。
在麥克斯韋去世那年,當他仍然堅持不懈地宣傳電磁波理論時,隻有2個聽眾願意聽他上課。
一個是來自海對麵的研究生,另一個是後來發明電子管的弗萊明。
某種程度上來說。
麥克斯韋有些像是《迪迦奧特曼》中那位發現了滋爾達氣體的根津博士,明明研究的方向意義非凡,在現實中卻是一位棄兒。
1879年11月5日。
麥克斯韋在劍橋因胃癌逝世,享年僅僅......
48歲。
如果小麥能多活個十幾二十年,整個世界的格局恐怕都會不一樣。
因為在他去世後的第九年,年輕的德國物理學家赫茲便會通過實驗首次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真正驗證了麥克斯韋理論的正確性。
自那以後。
麥克斯韋的貢獻和地位,方才得以被全世界承認。
可惜天妒英才,麥克斯韋去世的太早太早了......
總而言之。
麥克斯韋的人生,可以算是一個典型的V字型。
也就是年輕時名頭極盛,在接觸電磁學後的中年陷入低穀,死亡後幾年開始驟然攀升。
也正因如此。
才會有人在湯姆遜的護送過程中,想要下黑手將麥克斯韋置之死地:
這時候的麥克斯韋還是個妥妥的‘天驕’,集萬千光環於一身,實在是太耀眼了。
用後世的概念舉例。
此時的麥克斯韋差不多就是高考考了750分,大學年年4.3績點,本科期間發表了十篇一區論文還被提名了菲爾茲獎的性質。
很多人認為他今後可以達到小牛的高度,再不濟也是某個領域的領軍人。
這樣一尊潛力股被劍橋大學收入囊中,自然就會有人想要下盤外招了。
畢竟這種下黑手的做法在古今中外的學術界都有先例,涉及到了人性和利益的雙重陰暗麵,給人類的科學史造成的損失堪稱無法估量。
例如小牛在擔任盧卡斯教授的時候就被人下過毒,錢老回國時曾經兩次被暗殺,另外還有張首晟、任偉、肖翔這些人才的去世等等。(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搜一下這幾位,太敏感就不在正文詳述了)
甚至在離副本時間線很接近的1832年,便有一位另一位天才剛剛隕落於可恥的陰謀中:
此人便是伽羅瓦。
他是數學史上的一位超級天才,可惜和阿貝爾先被柯西坑了一波,後來又遇到了海王斯蒂芬妮,誤入了一個圈套:
當時有人以“情敵”的身份向他發來了一份挑戰書,表示要和他槍戰決鬥。
伽羅瓦在決鬥中被下了黑手,選中了沒有子彈的手槍,對手則是一位槍法精湛的軍人。
最後伽羅瓦腹部連中三槍,送到醫院後因搶救無效死亡,年僅21歲。
而在決鬥的前不久,伽羅瓦根據決鬥要求寫下了遺書——他隻用三天時間便完善了群論,將自己的名字永遠的刻錄到了數學史的裡程碑上。
在漫長的科學史上,類似的例子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看似風平浪靜的洋麵之下,幾乎每時每刻都有暗流在湧動激蕩。
話題再回歸原處。
在後世的學術界和曆史界,麥克斯韋都被賦予了極高的地位。
尤其是他所歸納的麥克斯韋方程組,猶如作者中的耳根,乃是業內的重中之重。
2004年,英國的科學期刊《物理世界》舉辦了一個活動:
讓讀者選出科學史上最偉大的公式。(Physics World官網搜索the greatest equations ever就可以搜索到了,不過實際上是二十個,很多文章化簡成了‘十大最偉大公式’)
結果麥克斯韋方程組力壓質能方程、歐拉公式、牛頓第二定律、勾股定理、薛定諤方程等方程界的巨擘,高居榜首。
但另一方麵。
某些程度上與老蘇一樣,麥克斯韋也是一個存在嚴重信息壁壘的人物。
出了學術界和曆史界,很多普通人就比較懵圈了:
麥克斯韋方程組這玩意兒真的有那麼猛嗎?
怎麼說呢.....
麥克斯韋方程組所以民間名氣不夠大,很大部分是吃了內容上的虧。
你看牛爵爺的三大定律,咱們中學的時候就能看懂。
公式的話說來說去,也就是圍繞著“F=ma”轉,非常簡單。
愛神的“相對論”嘛......
雖然很多人不明白具體內容,但它逼格高啊,動不動就是時間空間三維四維啥的。
公式的話,E=mc^2,至少看起來簡單好記。
可麥克斯韋的方程組呢?
看看它的積分內容吧:
∮sD·dA=Qfs
∮sB·dA=0
∮?sE·dL=-(?φbs)/?T
∮?sH·dL=Ifs+(?φds)/?T
上麵這個還是經過天才物理學家奧利弗·亥維賽“改良”的版本,原版的麥克斯韋方程組有20個方程式,更要命。
比如隨便解釋一下第三個公式吧:
左邊表示通過閉合曲麵S的電通量,E是電場強度。
我們把麵積為S的閉合曲麵分割成許多小塊,每一個小塊用da表示,那麼通過每一個小塊麵積的電通量就可以寫成E·da。
套上一個積分符號就表示把所有小塊的電通量累加起來,這樣就得到了通過整個閉合曲麵S的電通量。
右邊那個帶了enc下標的s就表示閉合曲麵包含的電荷量,ε0是個常數。
因為這個閉合曲麵S是可以任何選取的,它可以大可以小,可以是球麵也可以是各種亂七八糟的閉合曲麵,由此引申出了散度。
進而將電場E在一個點上的散度,被定義為電場通過這個無窮小曲麵的電通量除以體積.....
暈了沒?
暈了就對了。
所以一般人完全不懂這玩意兒到底是啥意思,就更彆提它的價值了。(真的想了解的同學推薦一本書,《圖解直觀數學譯叢:麥克斯韋方程直觀》,20塊左右)
一旦某個人物或者內容無法出現在初中或者高中教材上,他的傳播範圍便會受到極大的局限性。
概括來說。
麥克斯韋的最大貢獻,就是參與了電磁理論的奠基。
搞清了光、電、磁的真相,最終幫助人類駕馭了電磁波。
沒有麥克斯韋,就沒有電磁波的廣泛應用...或者說會晚很多年。
不會有手機、無線電、廣播、微波爐、雷達、跳蛋、衛星、CT……
人類社會,將完全會是另外一番景象。
曆史的發展,也會是另外一種結局。
總而言之。
在科學史上人們普遍認為,牛頓把天上和地上的運動規律統一起來,是“第一次”大統一。
而麥克斯韋把電學、磁學、光學統一起來,是“第二次”大統一,地位可見一斑。
另外再說個小彩蛋。
如果回顧麥克斯韋出生和逝世年月,你會發現兩個驚人的巧合:
麥克斯韋出生的那一年,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
麥克斯韋去世的那一年,愛因斯坦出生。
有些時候命運是真挺神奇的......
視線在回歸原處。
總而言之。
如今隨著徐雲的出現,小麥同學的這遭劫難算是順利渡過了,接下來便是一路坦途。
與此同時。
光環也有了後續的變化.....
【副本主線任務生成中......】
【滴,副本主線任務已生成......】
【任務名稱:小麥同學,你也不想看湯姆遜先生被釘在恥辱柱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