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
說句不自大的話。
如今徐雲有光環協助,諾獎其實並不是什麼難以觸及的虛無夢想。
於是他沉吟片刻,準備婉言謝絕趙政國的好意:
“趙院士,您的好意我心領了,不過華盾生科目前正處於......”
結果話沒說完,徐雲便猛然想到了什麼,整個人頓時僵在了原地。
隨後他機械式的轉過頭,盯著趙政國,一字一句的問道:
“趙院士,您剛才說.....”
“孤點粒子的差分測量精度是多少?”
趙政國詫異的看了他一眼:
“26阿米,怎麼了嗎?”
“26阿米......”
徐雲喃喃的重複了一遍這個數字,看似平靜的表情下,心跳飛快的竄到了140+!
過了小半分鐘。
他深深的吸了口氣,臉色一正,對趙政國道:
“趙院士,有關孤點粒子的特性研究,可以分包一部分項目給我嗎?——儀器的工損可以由華盾生科全額承擔。”
看著前後態度截然不同的徐雲,趙政國眼中不由冒出了一個問號,沉吟道:
“儀器工損和項目分包這個可以後麵再談,隻是小徐,你怎麼突然就......”
“我怎麼突然轉變了想法是吧?”
徐雲的嘴角揚起一絲複雜的笑容,在趙政國疑惑的目光中放下水壺,走到實驗室中屬於他的操作台邊,輸入密碼,取出了一份文件。
接著走回位置,將文件遞給了趙政國:
“趙院士,您看看這個。”
趙政國順勢接過,像是個老醫生似的抖了抖紙頁,一字一句的看了起來:
“重...重力梯度儀....測量模塊設計方案?”
徐雲在一旁配合著點了點頭,解釋道:
“沒錯,趙院士,準確來說,這是我在研究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課題時想到的一些靈感。”
“最先得到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的原子是銣,於是我就順著這個方向去篩選了一些應用,結果發現唯一脫離實驗室的就隻有GOCE衛星上的重力梯度儀。”
“那台梯度儀靠著超冷銣原子雲將精度突破到了10^?12m/s2,我就想著有沒有啥機會再達到更高的精度。”
“奈何由於靜質量的限製,理論上即便用粒子來做測量中介,也很難達到那種量級——因此一開始我隻是把它當成YY腦洞保存在了一旁而已。”
“隻是沒想到......”
趙政國手中拿著字跡有些潦草的設計圖紙...或者說徐雲的‘隨筆’,若有所思的接話道:
“隻是你沒想到,孤點粒子突破了常規靜質量的定義,所以你想分出一部分項目設備來試試?”
徐雲輕輕點了點頭。
沒錯。
此時徐雲拿出來的設計圖,正是重力梯度儀的部分設計方案!
早先曾經說過。
重力梯度儀不同於其他技術,這玩意兒和華盾生科目前的研究方著實差的有些多。
徐雲必須要找到一個合理的邏輯,才能把它慢慢的拿到現實。
於是在過去的一個月裡,他一直都在思考著合適的切入點。
這個切入點首先必須要確確實實的涉及到重力梯度儀的研發流程,其次地位上最好能牽一發而動全身。
同時呢,突破後技術和現有技術的斷代不能太大,理論層次的十年算是一個極限了。
最終的思索之下,徐雲鎖定了三個切入點:
重力梯度儀的發射平台、反饋數據的測量模組、以及共振變量的消除模塊。
其中一三兩點都涉及到了航空和工程學,不能說和徐雲的專業沒有任何關聯吧,至少難度很大。
所以三個切入點中最合適的,便是測量模組。
在傳統重力梯度儀中。
測量模組主要是以類陀螺儀的設備為主,精度方麵基本被限製在是10^?6以內。
至於再往上的測量方式嘛......
那就已經脫離了經典物理,涉及到了微觀領域。
比如此前所說的GOCE衛星。
它就是利用兩個垂直間隔一米的兩個超冷銣原子雲進行差分測量,從而獲取高精度數據。
隻有微粒的尺度,才能保證更高量級的精度。
而很湊巧的是......
銣原子的差分測量......
恰好是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的範疇。
啥叫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咧?
它的縮寫為BEC,是量子物理中最經典的模型之一。
1924-1925年左右。
老愛同學根據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的原理,推斷出當溫度低於一個臨界溫度Tc時,一堆沒有相互作用的玻色子就會慢慢地占據相同的“軌道”,形成一種“凝聚”。
用人話來翻譯一下:
天氣冷的時候,動物們都知道要抱團取暖。
畢竟冷嘛,擠在一起就舒服點。
而基本粒子之一的玻色子也一樣。
溫度高的時候也可以到處跑,但是溫度低了,自己的能量也低了,跑不動了,就都在能量低的地方抱團取暖。
等到溫度低得不能再低了,不管老實的還是浪蕩的玻色子,無論你原來是什麼成分,大家誰都不嫌棄誰,都聚在一起,不排斥彼此,相親相愛的共同麵對極度的寒冷。
這就是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
這個模型在芯片技術、精密測量和納米技術等領域都有美好的應用前景,上世紀90年代後有關BEC的研究迅速發展,觀察到了一係列新的現象。
如BEC中的相乾性、約瑟夫森效應、蝸旋、超冷費米原子氣體等等......
截止到2022年。
全世界已經有數十個實驗室實現了8種元素的BEC,相關工作已有6人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沒錯!
看到這裡,聰明的同學想必已經記起來了:
BEC的數學模型,正是徐雲在物理的研究方向!
這個方向甚至不是選修課題,而是他的主陣地。
而曆史上第一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的物質.......
就是通過銣原子完成的。
從這個角度切入,徐雲可以非常完美的鏈接到重力梯度儀設計。
也就是【大佬,我發現了XX原子/粒子,在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下的測量量級比銣原子高,目前銣原子在實驗室外唯一的用途就是重力梯度儀,所以咱們是不是能試試運用在重力梯度儀】雲雲.....
完美.JPG。
隻是......
思路雖然順滑,但實操起來卻難度很大。
因為.......
徐雲tmd找不到對應的微粒啊......
銣原子之所以能被作為重力梯度儀的測量材料,主要是因為它屬於一種原子頻標:
這玩意兒和銫都可以看做是類氫原子,即一個電子加一個原子實的結構,能級結構比較簡單。
同時,它們量子態的選擇和製備以目前的技術來說也比較容易實現。
否則的話,歐洲那邊也不會選用銣來做測量粒子。
換而言之......
想要找到和銣相同量級的粒子都很困難,遑論比銣原子精度還高四個量級的微粒了。
因為除了光子之外的微粒都有靜質量,這個靜質量就限製了它們自身會對效果產生影響。
按照徐雲的設想。
目前最合適的微粒應該是中微子,但如果能穩定捕捉這玩意兒,科學技術早就領先獎勵的那款重力梯度儀不知道多少代了。
所以在想出了這個思路後,實操環節便陷入了一個閉環。
結果沒想到......
自己苦尋無果的小黑子,居然在孤點粒子這邊露出了小雞腳?
........
注:
感謝火星巨打賞的盟主,有種賣身的感覺Q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