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
由於當初定陵發掘前後發生的慘劇。
在那以後很長很長的時間裡。
無論是上頭的決策層還是考古學圈自身,都選擇避開了古代皇帝陵寢的發掘工作。
即便是有非皇帝陵寢的挖掘任務,往往也都會選擇很柔和的挖掘技巧。
比如赫赫有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
兵馬俑從1974年發現至今,一號坑還在發掘中。
參觀過兵馬俑的同學,應該都曾經看過工作人員在現場直播式的發掘文物——他們都是拿刷子一點點清理的。
又比如這幾年很火的比較火的三星堆。
三星堆持續考古了整整37年,才挖千分之二左右,原因就是擔心再次發生定陵的慘劇。
但是......
科技連接的是現在和未來,考古連接的則是過去和現在。
追尋曆史中埋沒的真相,一直都是一個非常正向且有支持者的訴求。
同時這些年隨著科技的發展,考古技術也不斷進行了更迭。
至少在構建無氧防護斷層這塊,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已經有了很成熟的技術,比60多年前強的太多太多。
依舊以三星堆為例。
目前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保存完好,即便是展出狀態下也沒有受到任何損壞。
因此技術上的進步其實是相當明顯的。
很多考古界人士其實都已經快按耐不住心中的衝動了,隻是缺乏一個合適的機會將這股情緒噴發出來。
他們就像一群已經到了下課時間但卻被老師拖堂的學生,隻差有人大吼一聲“老師下課了”就會紛紛響應。
在這種情況下。
是否發掘皇帝陵寢,其實隻差一個很小很小的推助力。
而如今隨著徐雲任務的完成,某部古籍從曆史的迷霧中走出,跨越數百年的時光魂歸永陵。
它將某個不定的猜測,變成了暫時隻有徐雲知道的事實。
作為任務獎勵,這部古籍注定將要現世。
因此自然而然的。
在這股未知力量的影響下。
某些上層的意見開始產生了微小的偏向,並且促成了發掘計劃的形成。
事實上。
即便沒有光環的間接影響,現實中距離下次開啟皇陵也應該不會太久了——這是情緒、技術都達到某根線後的必然。
視線再回歸現實。
在給眾人科普好定陵慘案的事兒後,唐飛將手機重新拿起來劃拉了幾下,又開口道:
“喏,你們看,網上支持和反對的人都不少,這時兒短時間內看來是消停不了了。”
“當然了,今天上熱搜的隻是個意見雛形,想要形成方案並且立項,多半還需要一些時間。”
“像當年的定陵,從立項到規劃到動工,前後整整快小兩年呢。”
“兩年?要那麼久哇?”
一旁的葉紙吐了吐舌頭,對於她們這些搞小項模塊的科研汪來說,兩年的立項時間確實有些長了:
“唐博士,我看網上說明永陵的入口不是都已經確定了嗎?”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那麼久的籌備時間呢?”
唐飛朝這姑娘擺了擺手,解釋道:
“陵墓挖掘可不是找到入口那麼簡單,舉個例子,遙感探測永陵內部已經布滿了積水。”
“那麼如此一來,就有兩個問題需要考慮。”
“第一,那些被水浸泡過的文物完整度如何,出土後又該怎麼進行保護?”
“它們是半濕,全濕,還是四分之三濕?”
“不同的濕度狀態,對應的都是不同的保存技術,甚至可能會用上窮舉法,把情況精細到5%甚至3%之類的數值。”
“其次,則是地宮下方是否還有其他密室?”
說著唐飛將兩隻手掌擺成一上一下的姿勢,中間隔著大概四五厘米:
“比如若是《永樂大典》確實存放在永陵,那麼它的地底必然還有其他的空間,也就是我下麵的這隻手掌。”
“因為按照現在探測的結果,永陵的墓室結構是個甲字型,不可能存放下《永樂大典》。”
“而水平方向又沒有其他墓室,那麼如果真的存在《永樂大典》,那麼盛放墓室的區域必然在更下一層了。”
隨後他忽然想到了什麼,轉過身,笑著對徐雲道:
“小...徐博士,如果你能鼓搗出來重力梯度儀,說不定就能把地宮的情況給掃描出來了。”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唐飛看似說笑的一番話,落在徐雲耳中,卻令他微微一愣。
用重力梯度儀去探測永陵?
這似乎.....
是個不錯的想法啊。
畢竟在整個立項過程中,耗時最多的就是地宮內情況的相關分析。
假設整個立項時長需要兩年,後者最少要占據一半以上的時間。
而如果重力梯度儀能麵世.......
那麼這一些都不再會是問題。
比如歐空局的那架GOCE衛星。
它在海平麵上空的探測深度為4000米,無地表建築乾擾的情況下,則可以探測到地底300米的情況。
嘉靖皇帝又不是鼴鼠星人,永陵地宮再深,也不可能深到兩百米之多——秦始皇陵都才27米呢。
於是徐雲默默將這件事記在心裡,看看今後有沒有可能搭上關係。
畢竟《永樂大典》的buff效果可是相當可觀的。
能夠早一天現世,就能早一天生效。
..........
吃好午飯後。
湯足飯飽的眾人重新回到了‘世界之眸’試驗艙,繼續進行起了課題組研究。
在解決孤點粒子的基態化問題後。
整個課題組便正式進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