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機現場。
在這四位最新抵達的大佬中。
除了特·胡夫特和戴維·格羅斯外。
徐雲認出的另一個人則是喬治·帕裡西。
他是2021年的物理學諾獎得主,也是spin gss theory這個領域的奠基人之一,做了很多非常漂亮的理論工作。
KPZ方程中的P,說的就是他。
但在一眾物理學諾獎得主中,喬治·帕裡西隻能算是中規中矩。
硬要舉例的話,大概有些類似《遮天》裡的金烏大帝或者鵬皇。
墊底嘛肯定不至於。
但多麼靠前卻也排不上。
加之他隻是去年剛獲獎的萌新諾獎得主,因此自然會相對靠後一些了。
按照朗道的分級。
他大概在2.5流左右。
接著徐雲把目光投放到了最後一人身上,使勁兒回想了一番,卻依舊沒認出對方的身份。
不過按照對方的身位來說,多半也是個諾獎級的大佬?
於是徐雲轉過身,對陸朝陽問道:
“陸教授,左邊靠後那個頭發很茂密的大佬是誰啊?你認識不?”
陸朝陽在這方麵的閱曆比徐雲要高很多,抬頭掃了幾眼,很快給出了答複:
“就是那個褐色上衣的是吧?他是約翰·埃利斯——另外他是個禿子,戴的是假發,油管上還有個他在諾尼諾獎領獎現場掉假發的視頻呢,社死程度和你差不多。”
“.......約翰·埃利斯?”
徐雲眨了眨眼,假裝沒聽到陸朝陽的後半句話。
原來是他啊.....
約翰·埃利斯。
這也是位很有特點的大佬。
他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獎,但卻有個非常特殊的光環:
他是物理史上——囊括了物理學早期在內,論文被引用率第二高的超級大佬。
某種程度上來講。
他就相當於理論物理界內的周樹人。
你隨便翻篇文章都能看到‘約翰·埃利斯曾經說過......’這種話。
如果單按照朗道的排名方式。
約翰·埃利斯估摸著也就在3到3.5檔左右。
但他對物理學界的影響力,卻絲毫不遜色於普通的2檔大佬——否則也不會讓他和其他三位諾獎得主一起出場了。
來到侯星遠等人麵前後。
戴維·格羅斯作為半個東道主,主動與侯星遠進行了一次擁抱,並且自覺的做起了介紹。
從雙方的麵部表情來看,會麵還算順利。
而就在徐雲以為這四位大佬的登場就此結束的時候。
戴著假發的約翰·埃利斯忽然和侯星遠比劃了幾句,從身上取出了.......
一把銅製的斧頭。
隻見他將斧頭在空氣裡揮舞了幾下,還做了個啃斧頭的動作。
徐雲見狀頓時一愣。
話說......
如果自己沒記錯的話。
約翰·埃利斯應該是倫敦國王學院克拉克·麥克斯韋理論物理學教授,同時還是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檔案理事長。
莫非.....
他手上的這把斧頭,就是小麥彩蛋上的那把?
嘶......
這可就有意思了。
按照此前的彩蛋提示。
諾獎得主和各國院士不論是否有過在卡文迪許實驗室工作的經驗,都同樣會被彩蛋效果影響。
雖然概率隻有30%。
但這次前來的諾獎以及華夏本土的院士基數,卻也是個不小的數值呢......
想到這裡。
徐雲不由縮了縮脖子。
千萬不能暴露自己和斧頭的關係。
隻要自己不去看那把斧頭,它總不可能主動找到自己吧?
不可能!
絕不可能!
如果這種事真的發生了,他當場就把那把斧頭吃掉!
隨後徐雲深吸一口氣,將這個念頭拋到了腦後,注意力重新放回了現場。
波利亞科夫。
約翰·埃利斯。
戴維·格羅斯。
傑拉德·特胡夫特。
喬治·帕裡西。
已經到場的這五位大佬,無一不是諾獎或者影響力等同諾獎的存在。
那麼接下來......
會是誰呢?
也不知道是不是航班排次的原因。
在戴維·格羅斯四人組抵達後足足過了一個小時,才有一批新大佬重新抵達。
嗯,還是一批。
同時這次抵達的大佬不是老外專家,而是地地道道的華夏人。
也就是新批次的華夏院士代表團。
這個代表團的人數大概有三十多人,都來自科學院和工程院。
這批院士比當初王老他們的‘夕陽紅’團體要年輕一些,看上去相對更有活力。
但地位和資曆上自然也就遠遠不如當初的王老周紹平等人了。
這些院士有些徐雲認識,有些則叫不出名字。
這其實很正常。
華夏兩院院士加起來接近1700位,彆說記下名字了,有些人徐雲連照片都沒看過呢。
隻是很遺憾的一點是。
在過去最近這段日子裡,華夏損失了不少老院士,其中不乏業內泰鬥。
何其可惜......
實際上不止徐雲,一旁的陸朝陽也隻能喊出一部分院士的名字出來。
所以二人隻能一邊討論一邊認著這些大佬的身份。
“那位是蔡榮根院士吧,理論物理研究所的所長....”
“後頭那位是常凱院士,搞半導體的,四年前我聽過他的講座。”
“陸教授,那位住著小拐棍的院士有些眼熟,但名字又叫不出來,你認識嗎?”
“我看看啊.....那應該是丁漢院士吧,《異世界征服手冊》裡頭把魔改符籙的原型就是他......倒是他邊上的那位我不認識......”
“那位是顧寧院士,我和田導之前去拜訪過......”
新到來的這批院士年齡普遍在50-60之間,基本上都是近十年才被選上的新晉院士。
當然了。
在這些新晉院士中,也有幾位頂尖大佬的身影。
比如現在正在和侯星遠以及潘院士等人寒暄的那位老者。
此人留著一頭銀發,麵容飽滿有精神,看上去約莫六旬左右。
笑起來的時候,還可以見到圓潤的蘋果肌。
此人赫然便是當初懟過某個柴姓女記者“華夏人是不是人?”這句名言的丁院士。
丁院士當初曾經擔任過中科院的副院長,同時還是國科大的前校長,先後獲得兩項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雖然嚴格來說丁院士的方向和暗物質不搭邊。
但以他的履曆和資曆,出現在這裡倒也不足為奇。
另外對於中科大和國科大來說,丁院士也是個很具話題....或者說爭議性的人物。
如果說導致中科大和科院當初關係很差的罪魁禍首是朱x時。
那麼中科大和國科大關係如此僵硬的主要責任人之一,就是丁院士。
早先提及過。
國科大的前身是中科大的研究生院,2012年6月的時候,教育部批準研究生院改名為國科大。
在白春禮院長上任的時候,這部分的曆史沿革是很清晰且實事求是的。
但14年丁院士擔任國科大校長後,立刻就進行了去科大化,而且態度很粗糙。
他在一天之內,就把官網上所有和科大有關的過往全部改成了中科院相關,刪除了任何有中科大字樣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