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二章 有說服力的證據(1 / 2)

走進不科學 新手釣魚人 11861 字 11個月前

召集了多少人了?

聽到小楊的這個問題。

李景均下意識又看了眼坐在一旁的陳省身。

發現這位數學大佬此時的臉上同樣帶著些許好奇後他便頓了頓,說道:

“不瞞兩位,目前被召集.也就是同意回國的同胞數量不是很多,包括我也隻有九人而已。”

“九個人?”

陳省身眨了眨眼,問道:

“都是誰?”

李景均也沒打算藏著掖著,當即掰持著手指點數了起來:

“除了我之外還有芝加哥大學的崔琦,伯克利大學的林剛教授,加州理工的方致同和王夢芸夫婦”

李景均零零散散說了八個名字,除了其中個彆人外,陳省身和小楊基本上都沒聽說過剩下的人名。

接著陳省身的食指在桌麵上敲了敲,追問道:

“景均兄,那麼還在考慮中的呢?那都有誰?”

“考慮中的啊.”

李景均重複了一遍問題,嘴角扯出了一絲不知道是無奈還是滿意的笑容:

“那可就多啦,比如錢學榘教授、李耀滋教授、林家翹教授等等”

這一次。

從李景均口中說出的人物名字分量,就要比之前的大上許多了。

比如錢學榘。

這個名字讀起來可能有些拗口,但此人的來頭可不一般——他是錢五師的堂弟,未來諾貝爾獎得主錢永健的父親。

錢學榘留美的時候同樣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航空係,後來成為了波音公司的高級工程顧問。

雖然他的能力與錢五師之間存在著不小的差距,但同樣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頂尖人才。

當然了。

說起錢學榘,還有一件事顯然不得不提。

那就是他兒子錢永健獲得諾獎時的言論。

錢永健在2008年的時候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當時兔子們正值奧運會年份,便有很多媒體大肆炒作起了錢永健的華夏血統。

然而在某次一位華夏女記者問他獲獎後準不準備回國發展的時候,錢永健卻回了一句話:

我生在海對麵,長在海對麵,我是美國科學家,你讓我回哪國?】

雖然我身上流淌著中國的血統,但我仍是一位美國科學家,血統不能決定我的身份。】

這句話讓錢永健遭到了很大的輿論抨擊,網上鋪天蓋地都在diss他白眼狼,很多人恨不得給他紮個小人。

但這事兒怎麼說呢其實本身就是一樁糊塗賬。

因為錢永健從一開始就出生於海對麵,從小受到的也是美式教育,吃的是牛排是沙拉,整個人至死都沒有回過華夏一趟.

他甚至連錢五師和錢五師的兒子錢永剛都沒見過一次麵,彼此間隻打過幾次電話罷了。

這種情況下你和他去扯血統認同、去扯他錢五師侄子的身份這本身就是有點問題的。

整件事中真正遺憾的並不是所謂錢永健“數典忘祖”的行為,而是很多人.或者說媒體自那之後還是不長記性,老喜歡去熱臉貼人家的冷屁股。

當然了。

如今的錢永健方才九歲,如果錢學榘能夠將他帶回華夏,有些事情可能就不一樣了。

而除了錢學榘外。

剩下的李耀滋和林家翹也都是不可多得的華人頂尖科學家。

李耀滋是著名的流體力學專家,名氣一度可以與老郭相媲美,後來還擔任了全美華人協會會長。

赴美求學期間,李耀滋還創造了一個在兩年之內拿下碩、博兩個學位的“神話”:

1938年獲得了mit碩士學位,次年僅用9個月時間就拿下了博士學位。

可惜建國後猶豫顧慮所謂“出身”問題,李耀滋曾經多次想要回國但最終都沒有下定決心。

不過即便如此他也依舊沒有前往4v為物流工作,並在往後餘生一直在推動著統一大業的進行。

如今有這麼封來自首都的信件在麵前,李耀滋猶疑不定也是正常的。

隨後陳省身想了想,又報出了幾個名字:

“景均兄,那麼李卓皓、健雄、肇中還有政道他們呢?”

李景均搖了搖頭:

“前麵三位已經明確表示不回國了,至於政道他沒有給我任何答複。”

聽到李景均這番話準確來說是聽到“政道”這個名字的時候。

小楊忍不住冷哼了一聲。

華夏有個成語,叫做兄弟鬩牆。

而在物理學界中要說哪對科學家最符合這個成語,那麼小楊和小李顯然是冠軍的有力競爭者。

他們共同獲得了諾貝獎,但卻在獲獎後分道揚鑣,哪怕在2023年都沒有和好。

並且很有意思的是。

二人鬨翻的原因彼此各執一詞,自傳中對於這件事描述的互相矛盾,他人的佐證也互相矛盾,即便在後世都屬於一個未解之謎。

目前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二人矛盾直接的爆發點就是論文的署名先後問題。

小李想要將自己的名字寫在前邊,理由是國際慣例都是按照字母排序的。

小楊則認為他的貢獻比較大,應該把自己的署名排在前麵——因為小楊的數學功底確實要強過小李很多。

具體的時間節點大概是這樣的:

雙方在1952年的三篇論文中對署名先後發生了一些口角,1955年雙方寫下了宇稱不守恒論文,論文發布時雙方對署名先後爆發過一次很激烈的爭吵。

1957年,二人獲得諾獎。

1962年,《紐約客雜誌刊登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講了一些楊李二人從合作到獲獎的經曆。

文章中小李說了一句話:

“對宇稱不守恒理論的突破是我一人所為,與楊無關。”

至此以後,二人徹底決裂。

接著在1970年。

小李發表了一篇題目叫《弱相互作用的曆史的演講,後整理為演講錄。

在這篇文章裡麵小李提出,他本人是“宇稱不守恒”的最大功臣,卻對小楊的作用幾乎不提,而且多次暗示小楊在發明過程之中無關緊要。

1983年的時候。

為了澄清事實,反駁小李的說法,小楊在他的《論文選集中的評注裡,提到了小李在1970年的那篇文章。

他指出小李回避二人合作共同創造的事實,把功勞都攬到身上。

後來小李為了反擊,和好友季承也就是季羨林之子,合作完成了一部《小李傳。

也正是這部傳記,讓楊李二人的矛盾徹底為世人所知。

如今楊李二人的矛盾在海對麵的華人物理圈內並不算什麼大秘密,所以聽到小李的名字後,小楊便忍不住用冷哼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

李景均和陳省身對於楊李的矛盾知之已久,不過這種學術上的事兒外人也不太好摻和,所以兩人隻是彼此對視了一眼,嘴角扯出一絲苦笑便不再說話。

接著陳省身頓了頓,重新換了個話題:

“景均,除了小李之外,其他三位都是什麼拒絕的理由?”

陳省身剛才問過四個名字,除了李政道之外的三人分彆是李卓皓、吳健雄和丁肇中,三人也都是華人科學家中的翹楚。

其中李卓皓是生物化學家,世界上首次發現並合成人體生長激素,被譽為“荷爾蒙之父”。

吳健雄和丁肇中就不必多說了,前者是人類科研史上最傑出的女性之一,後者則是知名的理論物理大佬。

“他們三個啊”

李景均苦笑著搖了搖頭:

“他們的關係都比較靠近對岸那邊,不是對岸大學的客座教授,就是對岸研究院的榮譽院士。”

“所以他們在立場上就相對和國內有些不契合,再加上他們已經入籍了海對麵,所以就推脫不回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