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李景均沉默了幾秒鐘,又補充了一句:
“其他一些不願回國的科學家或者留學生基本上也都是類似的理由,隻不過有些人確實有這顧慮,有些人則是貪圖海對麵的生活所以找的借口罷了。”
陳省身有些沉重的點了點頭。
早先提及過。
如今待在海對麵的華夏人才基本上都是庚款留學生,這可是由物流集團全程獨自操持的項目。
更彆說那些有資格被推選為留學生的人才大多也接受的是“xx大學”之類的教育,他們很多人的親朋故友當年也都跟著一起撤離到了對岸。
這種情況下他們未必有錢永健那麼“絕情”,但硬要說和華夏大陸有多親近倒也真談不上。
同時這年頭外媒的一些妖魔化手段也切實影響到了這些人才的認知,不少人都很擔心自己回國就會被抓起來送到大西北去喂驢
所以像吳健雄、丁肇中這類已經入籍的美籍華裔科學家,作出拒絕的選擇並不意外。
實際上。
如果李景均晚上半年.不,晚上三個月來找陳省身,屆時已經入籍海對麵的陳省身恐怕也不會像現在這樣輕鬆。
“景均兄。”
過了一會兒,一直沒怎麼說話的小楊又開口了:
“景均兄,如果國內真的能像你說的那樣,給大多數原因回國的同胞提供合適的科研崗位,我相信應該會有很多人心動。”
“但是.俗話講得好,口說無憑,光是這麼一個口頭性的承諾,恐怕沒太多人會相信吧?”
“畢竟十年前光亞他們回國時的口號還是為祖國和人民吃苦呢,如今十年過後就有安置每個人專業的環境至少我認為應該要再拿出點說服力強的東西才行吧?”
聽聞此言。
陳省身的臉上亦是浮現出了讚同之色。
在十年前的那次歸回熱潮之後。
如今還在海對麵的華夏科學家基本上分成了三種情況:
第一類是十年前還在讀書、想歸回也有心無力的留學生。
這部分留學生的數量還是有一些的,但基本上在物理界內的地位暫時都不高——畢竟如今他們也就剛畢業了幾年。
李景均最早提到的那九位願意回國的留學生,便基本上都屬於這種情況。
第二類則是鐵了心要留在海對麵的科學家,他們有的是土生土長的海對麵人,有的則是很早就簽了入籍協議移民了。
第三類則是抱有各種顧慮所以一開始沒下決心的華夏學者。
他們中有的是心係國家但顧慮立場問題,比如說早先提及的李耀滋。
還有一些則是擔心自己要轉職到陌生的工作領域,這部分絕大多數都是理論物理的學者。
畢竟誰都知道眼下這個時期的華夏缺乏理論物理的土壤,這批學者抱有這種顧慮是正常的。
十年前如此,十年後同樣如此。
更彆說十年前留學生回國的事兒可要比現在的聲勢大多了,朱光亞、華羅庚等一大堆知名留學生站台,還寫下了熱血十足的《公開信。
如今出麵的卻隻有李景均一人,誠然,這目前的國際形勢有一定關係,但至少說服力上還是有些欠缺的。
至少
要給他們看到一些證據吧?
說句可能有點直白的話,如果光聽李景均一席話就願意回國,很多科學家也不會滯留到現在了。
而在小楊對麵。
聽到他的這個問題,李景均同樣麵色嚴峻的摸了摸下巴:
“小楊,說實話,如果你要我拿出證據做證明,我現在肯定是拿不出來的——如果沒有這封親筆信,我估摸著這時候也在懷疑呢。”
“不過在收到這封信的時候,寄信人還塞給了我一張小紙條。”
“小紙條?”
陳省身頓時來了興趣:
“上頭寫的什麼?”
李景均看了他一眼:
“難以下決心者,可看下期《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陳省身眨了眨眼,轉頭看向了一旁的小楊:
“小楊,如果我沒記錯,這應該是你們物理界的一本期刊?”
小楊作為頂尖物理學家,對於海對麵的各大期刊還是很了解的,隨口便給出了對應的信息:
“對,剛成立兩年半的一家期刊,隸屬於aps,不過成立至今銷量和論文數量都不是很多。”
“論文的總編叫做古茲密特,當年參加過曼哈頓計劃,我和他有一麵之交。”
說罷。
小楊便於陳省身再次對望了一眼,二人都從彼此臉上看出了些許茫然。
大陸那邊用來說服留美科學家的證據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有什麼關係?
隨後陳省身摸了摸下巴,猜測道:
“莫非是下一期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會有來自華夏的論文發布?”
“可就算是有論文登刊,那和咱們回不回國又有什麼關係呢?”
“莫非.”
陳省身的這番話沒有說完,不過小楊和李景均都理解了他想要表述的意思:
莫非華夏方麵指望用一篇論文的成果,就證明如今華夏國內可以對每個科學家做到物儘其用?
實話實說。
這個解釋並不難猜到,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解釋。
但是它為真的可能性.卻太低太低了。
靠著一篇論文就能讓最少數十位猶豫過一次但最終沒有回國的留美人才下定決心回歸故土,它的質量得高到多離譜?
客觀來說,物理史上不是沒出現過這種級數的論文。
比如說《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 natural philosophy.也就是1687年小牛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定律的論文,奠定了現代經典物理學的基礎。
還有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的理論,包括光速不變原理和質能等價原理的論文,推動了現代物理學的發展。
以及海森堡那篇提出了量子力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論文,開啟了量子力學的發展。
另外還有1972年的那篇more is dierent】,公認的凝聚態物理開山之作。
但是
這類論文雖然存在,可卻並不常見。
三百多年的近代物理史中,能夠有這種級數影響力的論文頂多也就十篇而已。
有些論文彼此之間的時間跨度,甚至要比一個普通人的壽命還長。
這種情況下一窮二白的華夏居然在暗示自己可以拿出這種級數的論文,這怎麼能不讓陳省身等人驚訝呢?
想到這裡。
陳省身又意識到了什麼,轉頭對小楊問道:
“小楊,《physical review letters這個期刊多久發刊一次?月刊還是雙月刊?”
月刊的概念自必不說,雙月刊指的則是兩個月發表一次,也是這個時代比較常見的一種發刊方式。
不過小楊聞言則搖了搖頭,解釋道:
“都不是,這種期刊是一種比較新穎的‘快報’,所以它的發布時間是周刊也就是每周一次。”
“屆時他們提前會把期刊鋪貨和寄送到訂閱單位手中——雖然《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銷量慘淡,但畢竟掛靠的是aps,所以物流資源方麵還是很充足的。”
“周刊麼”
陳省身的眼神閃動了一下,繼續問道:
“下周是什麼時候發刊?”
小楊沉默了幾秒鐘,接著報出了一個數字:
“下個.禮拜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