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嘟嘟……”
後宮也有一個電報房,此時正在響個不停。
這是朱國祥搞的私聊頻段,剛開始在皇宮之內私聊,如今卻是連通皇宮與輞川穀。
負責收發電報的,卻是皇後張錦屏。
她喜歡稀奇古怪的玩意兒,時常給李清照發報聊家常,今天卻是幫朱銘聯絡那邊。
起因是朱國祥給兒子發報:“你抽什麼瘋?藍田縣已雞飛狗跳,說要進貢極品藍田玉,尋玉官吏都找到輞川穀外了。”
朱銘直接讓張錦屏回電報,把自己打造傳國玉璽的想法講了一遍。
不多時,張錦屏遞過來一張紙,那是朱國祥的回電。
內容就三個字:“神經病!”
朱銘看得嗬嗬直笑,對張錦屏說:“回複太上皇:煌煌大明,也該造一兩個奇觀。”
張錦屏又是一陣拍打,繼而接到朱國祥回電:“當心各省官吏,借機騷擾地方。那些外交使者,也會騷擾屬國。”
朱銘說道:“已下令約束,但在所難免,能夠控製即可。”
朱國祥回複:“神符聽起來像神棍。”
“符特指傳國玉璽,跟天子璽、皇帝璽還不一樣。曆朝曆代,不論傳自前朝,還是自己偽造,反正都要有一個。之前沿用宋朝的,現在遼宋兩璽皆在,沿用哪個都不合適。神符,意為至高神聖之傳國璽,不是什麼裝神弄鬼的道符。”
“你看著辦吧,反正我懶得管。隻問一句,不是說好了一個皇帝隻用一個年號嗎?”
“又沒正式規定過。神符之後,我就不會改元了。今後的皇帝,也不準重複改元,一輩子隻能有一個年號。”
“你還不如讓天文館,弄一個公元紀年。黃帝出生,或周、秦開國,定為公元元年。”
“周秦不行,置夏商於何地?還是黃帝最合適。”
“選誰都可以,無非定一個標準。乾脆一股腦兒改了,改為沈括的十二氣曆。我知道大臣們全都反對,你還怕這個?”
“主要是節假日的問題啊,如果保留除夕、元宵這些,就必須同時並用兩套曆法。還有農曆的初一、十五,抬頭看月亮就知道,純陽曆會讓百姓很不自在。”
“並用唄。新曆更方便普通百姓掌握農時,對農業生產是有好處的。”
“你是農業專家,當然覺得好用,但農民恐怕不認同。”
“隨你吧。”
“……”
張錦屏關掉電報機,揉了揉發酸的手腕:“夫君,曆法與紀元這般大事,隻在電報裡閒聊就定下了?”
朱銘說道:“早就討論過。你覺得十二氣曆怎樣?”
張錦屏說:“元旦、元宵、端午、重陽……這些節日都在舊曆當中,采用新曆跟風俗傳統相衝,新舊曆並用又顯得有些累贅。”
“所以我才一直沒改,”朱銘感歎說,“唉,太上皇有點太想當然了,有些事情得循序漸進才行。”
從漢武帝頒布《太初曆》開始,中國一直采用陰陽合曆。陽曆用來定二十四節氣,陰曆用來定月份。
此後的爭端,無非是定氣法與平氣法相爭。
隋唐宋明清五朝,定氣法與平氣法爭得很凶。
在《崇禎曆書》問世之前,爭執的結果往往是和稀泥,平氣法(落後)用來編造曆書,定氣法(先進)用來天文計算。
清朝也是幾經反複,最終康熙拍板采用更先進的定氣法——中國近代農曆。
朱國祥在位時頒布的大明《洪武曆》,自然是改用更先進的定氣法,這玩意兒本該在隋朝就采用的。但因為政治阻力太大,在天文官提出曆法改革時,楊堅和李隆基都選擇了退縮。
沈括則更為激進,不但要用定氣法,還要徹底使用陽曆。
即把地球運行軌跡,切割成二十四份,也就是二十四節氣。再選其中十二個節氣,用來確定每年的十二個月,不但除夕、元宵、重陽這些全亂了,每個月的初一、十五也跟月相對不上。
朱國祥支持沈括的想法,朱銘卻覺得沒有必要。
采用定氣法來編陰陽合曆,已經是一個巨大進步,何必打亂百姓的節奏搞陽曆呢?
如果鄉下的老農,也能人手買一份日曆,自然可以兩套曆法並行。但問題是,社會經濟還沒發展到那個地步,兩套曆法並行會讓農民容易搞混。
回到垂拱殿,朱銘仔細想了想,提筆寫下兩道中旨:
“著令翰林院天文館,以沈括十二氣曆法,重新編造一部新曆。此曆暫不推行,亦不刻意隱藏,留給天文學者以及後人參考。”
“著令翰林院文史館、天文館,推算黃帝誕生年份,以黃帝紀元為公元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