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積也不大,比原有皇宮更小。
大概就是北宋的皇宮麵積,差一點直接翻倍而已。盛世氣象啊!
既然是盛世,唐朝舊禮也不能用了,配不大宋的獨特氣質。宋徽宗親自撰寫文案,交給議禮局完善,就此廢除開元禮,朝廷改用大宋政和五禮。
皇宮擴建了,禮法修訂了,還得有相應身份配套。
宋徽宗在夢中被太老君召見,老君坐在殿,對宋徽宗說:“爾奉承天命,該當振興吾教。”
於是宋徽宗下詔,在全國範圍內尋找道經。他要建立道教學校,編修道史。也不曉得工作人員當中,有沒有一個叫黃裳的,班摸魚寫出一本九陰真經。
另外,宋徽宗還下令,要給天下道士評職稱。
道士職稱正在擬定當中,將設道階二十六級、道官二十六等。
一個叫王老誌的野道士,連度牒都沒有。原本隻是個山東文吏,自稱獲得鐘離真人授法,遂被宋徽宗招進京城。先是賜號“安泊處士”,複又封為“洞微先生”,賜下豪宅跟蔡京做鄰居,當朝重臣前來拜訪者絡繹不絕。
另外,升定州升級為中山府,蘇州升級為平江府,潤州升級為鎮江府。拉開了徽宗朝州升府的序幕,府級行政區越多,就說明天下越富庶!
最多的時候,北宋在全國設有37府,其中22府是宋徽宗升去的。他一個人的建府數量,比北宋其餘皇帝的總和還多。除了聽起來更風光,以及增加行政開支外,似乎……沒啥卵用。
天下百姓,沐浴聖恩,幸福安樂。
白村的百姓也很幸福,官府居然不催征往年欠稅了。也就今年的雜征,莫名其妙又多了幾樣。
比如牛筋,五等戶七家湊一條,四等戶一家就得交一條。若沒有牛筋,折算成錢財也行,說是要送到西北去製作弓箭。
稻穀晾曬歸倉,陸安喜滋滋前來彙報:“老爺,朱相公種的那塊田約04畝,今年打了154斤穀子不是大米!”
“去年是多少?”白宗望問。
陸安回答說:“不到120斤。”
古代計算稻田畝產,有時是“出米若乾石”,有時又是“出穀若乾石”。
按照沒有脫殼的稻穀來算,宋代的水田畝產大致如下:黃河流域100斤,長江中遊200斤,淮南地區300斤,浙東福建300360斤,太湖地區540630斤。
漢中這邊的水稻畝產,跟淮南、浙東相當。
“果真是仙法!”
白宗望聞言大喜,朱國祥指揮耕種的那塊稻田,麵積連半畝都不到,就能多收三十幾斤穀子,等於每畝可以增收七十斤!
老白員外實在坐不住了,問道:“山的玉米,何時能收獲?”
陸安回答:“已經結籽了,朱相公說,可以煮嫩玉米吃。但距離收割,恐怕還要再等二十天。”
“那俺就等著。”白宗望的心情有些激動。
還不到二十天,陸安就回來彙報,說有幾塊地的玉米已經開始收了。
白宗望帶著白大郎,坐滑竿山去。
隻見許多佃戶,正在地裡掰玉米,一筐一筐往家裡挑。
這是抗蟲抗旱的高產良種,玉米結得又大又飽滿。
朱國祥正在旁邊監督,見白家父子來了,抱拳作揖道:“老員外安好,大郎安好!”
父子倆回禮之後,迫不及待想知道產量。
朱國祥說:“還未曬乾,也沒脫粒,尚須再等幾日。”
佃戶們把收來的玉米,或是掛在屋簷下,或是放在平地裡曬。幾天之後,開始喜滋滋剝玉米粒,他們已經感受到這玩意兒的高產。
朱國祥抓起一把玉米粒,心頭想起兒子所言。
如果真能變異,種子可以不退化……
又過數日,玉米粒曬乾。
白家父子再次山,而且還帶了大秤。一籮一籮挨個稱重,總計584斤!
唉,沒化肥就是這般低產。
朱國祥對此感到惋惜,他帶來的玉米良種,即便種在貧瘠山地,如果有化肥的話,輕輕鬆鬆就能收獲近千斤。
白宗望卻是雙眼圓瞪,問道:“朱相公,你種了幾畝玉米?”
朱國祥說:“總計一畝多。”
白宗望又問:“玉米這般高產,能不能隻種玉米,不套種那紅薯和豆子?”
朱國祥解釋說:“豆子是給玉米補肥的,紅薯也能高產。如果全部種玉米,一來肥力不夠,二來栽種太密,產量反而要降低。”
“可惜了。”白宗望歎息。
白大郎說:“爹,不可惜。這才種一畝多玉米,都快趕兩畝田的稻子了。”
朱國祥擔憂種子退化,提前給他們打預防針:“玉米乃海外之物,明年再種,可能水土不服,畝產降到兩三百斤。”
“兩三百斤也好,比種粟米劃算!”白大郎興奮道,他對這事兒非常認真。
“快扶俺起來。”白宗望說。
白大郎和陸安,連忙攙扶老白員外站起。
白宗望鞠躬長揖:“俺代百姓謝過朱相公,這玉米……能否賣給俺一百斤留種?”
朱國祥笑著說:“陸提學那裡,要送三十斤過去。向知縣那裡,要送十斤過去。本村村民,各家賣一些,總計二十斤。老員外想買,今年隻能買五十斤。剩下的,我要運回大明村。”
“五十斤也行,能種多少畝?”白宗望問道。
朱國祥說:“選種時,要挑那些顆粒飽滿的。五十斤玉米選種,按照這種間作套種之法,應該能播三十幾畝地。”
種三十畝玉米就夠了,白宗望說道:“俺用三百斤稻子,換這五十斤玉米!”
“可以。”朱國祥並不獅子大開口,他也想玉米能夠早日推廣。
玉米豐收的消息,短短幾天之內,就傳遍整個白村。
前來換種的村民絡繹不絕,朱國祥乾脆提高額度,總共換給村民四十斤玉米。並反複叮囑,選種時要優中選優,莫要選了劣種影響下一代。
老白員外看著挑回家裡的五十斤玉米,他感覺,白家的輝煌時代要來了。
這裡水田不多,山地卻多得很,如果全都種玉米……
朱國祥的威望空前高漲,他如今走在村中,村民見了立即讓路,恭恭敬敬等他過去。而且,皆發自內心,並無半點強迫。
當初朱銘瞎編的故事,也重新被村民們記起來。
村民們堅信不疑,玉米乃海外仙人授種,朱相公肯定遇到過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