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名福建人,第二名江西人。
這兩省果然科舉卷得很,幸好三省劃為一榜,嚴格限製了他們的進士名額。
“禮部試第三名,潮州王大寶!”
潮州屬於廣南路,目前還未徹底收複,不在此次科舉應考範圍啊。
就在眾人疑惑之際,蕭楚又仔細看了一眼,說道:“這人是舊宋太學生,因昏君割據難以歸鄉,所以寄籍開封參加考試。”
今年的開封進士名額特彆多,主要就是為了方便逗留京城,籍貫又在未收複省份的士子。
吳彥璋說道:“籍貫潮州,又是姓王,當為閩王之後。”
閩王,就是焚毀南少林的唐末軍閥王審知。一個占領福建全境卻不稱帝,而且選賢任能、輕徭薄賦、遙遵朝廷的農民起義軍領袖。
宋代科舉雖然興盛,卻還沒真正普及到底層農民。
曆屆進士,有一個算一個,至少也是白家那種土財主。又或者暫時過得窮困,卻屬於落魄士紳,譬如秦檜那樣的。
隻有到了明代,印刷、造紙成本變得更低,才有真正的貧苦農家子靠科舉翻身!
看看這屆禮部試的前三名,就曉得進士群體是什麼成分。
“邦衡兄,快去看榜了!”李易站在客房門口大喊。
“來了,來了。”
胡銓推門而出。
二人結伴下樓,在樓梯口就遇幾個士子,又在街道上再聚了一些,浩浩蕩蕩朝著貢院街道殺去。
那裡已經擠滿了人,還有富商帶著家丁,等著玩榜下捉婿那套。
左等右等,終於有官差從貢院出來。
很快,一張榜單貼出,瞬間士子嘩然。
因為今年的進士名額太少了,宋徽宗當皇帝那會兒,一榜動輒六七百個進士。
而大明開國的第一屆科舉,進士居然隻取350個。
何其刻薄寡恩!
李易嘀咕道:“怎才三百五十人?”
胡銓說道:“退回去百年,舊宋也隻取三四百人。舊朝有冗官之患,進士卻越取越多,大明新朝是吸取了教訓。”
“那還說得過去。”李易點頭道。
“我中了!我中了……”
人群當中,已經有人在歡呼叫喊。
殿試還沒舉行,如今的名次不算數,但也有一些參考價值。
眼界更高的官員或富商,不會在末榜名單捉婿。但那些中小型商人,卻很有自知之明,專門逮著排名低的貢士抓。
“相公可曾婚配?”
“小女年方二八,溫柔賢淑……”
“俺家在東京有好幾間鋪子,俺那長子已外放為州曹。”
閔安國站在榜下欣喜不已,他是禮部試末榜第二名,也是閔家近幾十年第二個進士。
叔父閔子順與太子有舊,而今家族又出進士,洋州閔氏必將大興矣!
一張張榜單貼出,頭榜終於公之於眾。
“禮部試第一,南劍州劍浦縣李侗!”
好事者大聲呼喊,又踮起腳尖舉目四望:“李相公何在?李相公何在?”
李侗根本沒來看榜,在客棧研究微積分呢,他知道自己這次必中。
李易拱手祝賀:“恭喜邦衡兄。”
“同喜,同喜。”胡銓還禮道。
他們兩個,胡銓是第二名,李易是第七名。
李公懋和李公鑒兩兄弟,此刻都喜滋滋站在榜下。李公懋第五名,李公鑒第一百七十四名。
沉寂三十年的磨刀李氏,如今又殺回來了!
由於考試內容特殊,南劍州這次上榜好幾個。除了陳淵的師侄李侗,還有陳淵的弟子鄧柞等人。
漢中和開封的中榜者也不少,都是係統學習過數學、物理的。
前十名當中,福建三人,四川三人,江西兩人,京畿一人,淮南一人。(廣東人王大寶,這次被歸為開封考生。)
王大寶仰望著榜單,他赫然排在第三。
老家那邊,該修祠堂了!
他確實屬於開閩聖王的後代,不過卻是遷徙到潮州的分支,而且還是分支的分支。
雖然家裡做生意很有錢,但一直沒有出過進士官。
這次考取進士,等殿試成績下來,就該寫信回家了,有充足的理由單開一處祠堂。
從今往後,子子孫孫,都能以他創立的堂號行走於世間。
堂號名稱他都想好了,就叫“柳崗王氏”!
這跟開宗立派是一個道理,乃古代士子的另一種榮耀,跟青史留名一樣極富成就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