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初來貴寶地0727【農兵遇到騎兵】唐貞觀年間,日本實行大化革新,全麵學習大唐先進經驗,加強天皇的中央集權統治。
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措施,即確立公地公民製:人民和土地歸國家所有任何私人不得進行占有。
具體到土地方麵就是班田製,跟唐朝的均田製大同小異。
大約過了一百年,“墾田永世私有法”、“三世一身法”相繼出台。貴族豪強趁機驅使屬民和奴婢開墾荒地,將新墾土地合法據為己有,甚至違規竊取舊有公地變成私田。
如此又過了一百年,班田製開始走向崩潰。
情況跟唐朝一模一樣,貴族豪強大量占有土地卻不納稅,國家賦稅全部壓在公地農民的身上。
於是,公地農民相繼逃亡,被貴族豪強接納藏匿,日本開始產生私人莊園經濟。
唐朝皇帝被搞得吃不上飯,經常從長安跑去洛陽加餐。
日本天皇直接選擇遷都,從貴族和寺廟盤根錯節的舊都,搬遷到平安京那邊重起爐灶。
平安時代,就此出現。
曆代天皇打擊貪汙,實行官員政績考核,進行一係列製度改革,並且徹底廢除了奴隸製度。
班田製演變為田堵製,說白了就是公田承包責任製。名義上,公田依舊為國家所有,但允許富裕農民進行承包,通過承包合同收取田賦。
又過了幾十年,承包田實質變成私田,承包合同可以交易轉讓,田主還給土地加上自己的名字。
署名田的主人,被稱為名主。
擁有土地較少的,叫做“小名主”。
擁有土地較多的,叫做“大名主”。
大名一詞,由此誕生。
而小名其實就是小地主和自耕農,如果家裡勞動力不足,還會出租土地給貧民,佃戶也就隨之而出現。
大名擁有的土地,除了直營田之外,其餘全部佃租出去,並向租戶轉嫁朝廷的租庸調。
在這些大名之上,還有真正的莊園領主,必須給莊園領主繳納年貢。
因此,莊園領主才是地方霸主,大名則是一個個豪強。
還在繼續演變。
莊園領主獲得經濟特權之後,又開始謀求政治特權、軍事特權。
小名把土地寄進在大名那裡,大名把土地寄進在領主那裡,領主把土地寄進在權勢貴族那裡。
於是,大家都向自己的上級納貢,而最上級又屬於免稅貴族,乾脆直接不給朝廷繳納賦稅了。
全國有一半土地都是不用交稅的。
另一半土地,天皇派遣皇族或親信去管理,以保證中央朝廷的稅源穩定。
但是,皇族和親信卻趁機伸手,把這剩下的一半土地日趨領主化。
天皇為了打壓領主搞集權,還重振過國司製度,即中央向地方派遣州郡長官。
這玩意兒被藤原氏徹底敗壞,藤原氏以外戚身份攝政,想做州郡長官的交錢即可。
既然是買來的地方主官職務,又何必花心思去治理?
有點責任心的,讓兒子或侄子代為上任,這種稱為“目代”。
沒有責任心的,隻要郡國按時交足賦稅,他們懶得再去過問地方,一個個都留在平安京瀟灑快活。
此時的石見國,國司就在平安京,甚至連目代都不派。
一切地方事務,都交給在廳官人打理。
而在廳官人的職務,又被地方豪族把持,甚至可以父子相傳搞世襲。
益田氏,是石見國最有影響力的豪強,也是最有話語權的在廳官人。
兩百年前,他們的祖宗還隻是小商人,靠經商賺錢買來土地耕種,從小名主一步步成長為大名主。
他們的土地,在石見國並非最多的。
但他們經商有錢啊,靠賄賂藤原氏,買到在廳官人的職務,並且父子相傳代代世襲。
……
石見國,都城。
其具體位置,大概在後世日本大田市市區西南十八裡,距離海岸線有四五裡地。
核心區域是一座小山城,在廳官人就在城內辦公,住所則圍繞山城分布。城外除了住宅區還有商業區之類。
國司在平安京嗨皮,會議由在廳官人之首益田彰明主持。
益田彰明用沉痛的語氣說:“剛剛接到消息,法皇駕崩了。”
眾人聞之愕然,隨即抹淚哭嚎。
他們的悲痛之情,並非全然裝出來的。
白河天皇一步步變為白河上皇、白河法皇,熬死了自己的兒子,又控製自己的孫子,還多次收拾不聽話的外戚和領主。
石見國的在廳官人們,想要維持職務,必須向白河法皇的親信的親信們行賄。
一朝天子一朝臣,現在白河法皇死了,鳥羽天皇必然另起院政,大家還得重新派人去平安京行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