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當初在定胡縣一樣,先做土地規劃,林遠秋讓人把建造屋宅的土地丈量了出來,而選的地塊都是光禿禿看著比較貧瘠的那種。至於四周長滿野草稍微肥沃些的,林遠秋準備留作種糧食的田地之用。
用林遠秋的話說,人生在世,吃住為首要,如今穩定的住處已得到了解決,那麼接下來該是口糧問題了,而獲得糧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擁有自己的土地。
岔子坡有荒地和荒山一百多畝,乞丐們隻要肯花力氣去開墾,日後填飽肚子是絕對不成問題的。
大景朝的土地政令,凡是墾荒出來的地,衙門不但會把該田地登記在開荒者的名下,還可享受三年之內免交糧稅的優待。“耕田而食”的道理誰人都懂,在得了開荒令後,乞丐們興奮的如同打了雞血一般,馬上去城裡買了開墾荒地的器具,鋤頭、鐮刀,還有竹爬子。
至於買這些東西所花的銀子,當然是先前做活計掙來的,聖上賞的銀兩乞丐們可舍不得花。話說那賞銀上可是刻著“禦賜”兩個字呢,這樣的寶貝當然要好好留著給後輩子孫當傳家寶用了。
除了領著父母妻兒的乞丐,還有好些是獨身一人的,這樣的乞丐,屆時分配的住房麵積肯定不會與拖家帶口的一般大,林遠秋特地設計了一間住房加一間灶房以及茅廁的小院子來安置他們,這樣的院子既能讓人住著舒適,也可以省下不少土地。
最後用抓鬮的方法給每戶分了宅基地,接下來便是準備房子的建造。
蓋房子的人手,林遠秋與工部嚴尚書做了商量,讓他幫忙找一批蓋房子的工匠,也不用多精湛的手藝,畢竟普通民宅與太廟不同,沒有雕梁畫棟的部分,工匠們隻需會
壘磚蓋瓦、能架脊檁椽子就行。
嚴尚書自是樂意至極,安置乞丐可是聖上下達的旨意,他們工部若幫著完成的好了,那麼得了聖上的誇講是肯定的。
特彆是自己這個工部尚書,屆時絕對能在聖上那兒留下個好印象。
工部有不少民間泥瓦匠和木匠備案在冊,找起人手來並不難。嚴尚書直接給尋了先前建造如意坊的幾十名工匠。如意坊是皇家作坊,專門承做給禦器上漆的活計,如圍屏、擺設、螺鈿、填漆、雕漆、盤匣,還有扇柄這些。
等籌備好了建屋宅的料材,岔子坡的安置房正式開建。
一聽到開工的喜訊,京城好些百姓紛紛往岔子坡跑,都想看一看盛大的蓋房子場景。
說是盛大還真一點都不誇張,為了加快建房的速度,景昌帝特地從京郊大營調來了一百多名兵衛,再加幾十名泥瓦工匠,以及許多主動當雜工的年老乞丐。
一時間,岔子坡可謂忙的熱火朝天。
不遠處,還有許多輪起鋤頭奮力開墾荒地的乞丐們,早點把地拾篼出來,就能早些把糧食種上。
至於稍大一些的小乞丐,此時都在自家開墾出來的荒地裡。小家夥們用竹爬子把爹娘鋤下來的野草攤開,等曬乾之後再把它們束成一個個草結子,屆時用來生火做飯最是合適不過。
自從安置村開建後,除了京城百姓,京中不少官員也會時不時過來走上一圈。眼看一座座宅子平地而起,再到蓋瓦結頂,以及那一片片從荒地開墾出來後種上糧食的田地。
此時眾官員心裡隻有一個想法,那就是有了這樣的政績,林尚書往上升個一級半級是十拿九穩的。
丁侍郎和張侍郎有著同樣的想法,所以這段日子,心有不甘的兩人都在絞儘腦汁,想著怎樣才能讓林尚書白忙一場。
······
時間很快到了十月,經過三個來月的忙碌,岔子坡的安置房終於全部建造完工。
林遠秋與算師把所有賬目對了對,而後把清單整理了出來。
修繕太廟餘下的五千多兩銀子,除了在岔子坡蓋安置房一百六十間外,還建有舂米房一間,村中挖水井六個,也算對乞丐們以後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理好了賬,林遠秋把剩餘的一千多兩銀子,以及四十二把空宅子的鑰匙連同賬冊一起呈了上去。
這些空宅子是景昌帝特地讓建的,按他的意思,有備無患,日後若再有要安置的百姓,可直接讓他們入住,就無須另尋他處了。
住了小半年的草棚子,對於即將搬進新居,眾乞丐眼裡是滿滿的迫切。也不怪他們會這般心急,這天眼見就冷了下來,四處漏風的草棚子根本擋不住寒氣,晚上睡覺時常會被冷風吹醒。最最重要的是,地裡的高粱和秋豆馬上就要收了,屆時總得有個存放的地方才行。
沒錯,先前開墾出來的荒地,乞丐們都種上了秋豆和高粱,經過三個來月的長成,如今已是豐收。
所以此時搬新居正是時候。
景昌帝親自提筆給安置村賜了村名,用“安喜”兩字換下了原先“岔子坡”的叫法。
“安”有平安、安定之意,而“喜”則寓意著高興、喜悅。與此刻乞丐們歡躍的心情再是匹配不過。
就這樣,安喜村的“新村民”在一陣陣歡天喜地的爆竹聲中搬進了新居,之後便開始了緊鑼密鼓的糧食收割。
真可謂穰穰滿家,喜氣洋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