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班師回京的路上, 皇帝常召太子於聖駕金鉞車上,加以教導。
戰事結束後,還有一係列後續的處置問題——打下一片土地, 跟控製一片土地完全是兩回事。
“廣地勞人啊。”皇帝時常要感歎,隋末亂世實傷黎民。如今他打下了偌大的疆域, 卻愁子民不夠。
李治在旁道:“所以父皇置羈縻州。”
羈縻州是大唐初創, 因其武德豐沛打服一圈兒國家。然而劃成大唐疆土後,發現又沒有足夠的官員和人口去管理填補這些土地, 便設立羈縻州,以夷治夷, 依舊用當地少數民族去治理原部族人口。
隻是如此一來,大唐對羈縻州的控製,自然沒法太過深入。
至今, 在皇帝武德威壓下, 能保證各部依唐律而行, 聽從長安的指揮。隻是, 這就要保證大唐一直是強盛的一方。
總是,百姓不夠啊!
“要記得, 飭兵備寇, 甲仗精銳雖要緊, 但——”皇帝極認真望向兒子的眼睛,像是要把這句話,刻在他繼承人的心上, 一刻不忘:“百姓安樂,才是帝王的甲仗!”[1]
教完兒子如何管理羈縻州府等事,皇帝停下來揉了揉額頭。
見此,李治便道:“父皇此番親征勞苦, 回去後,得請孫神醫給換方子才好。”
皇帝也打量兒子:“朕不過是些老毛病,倒是你,近來似乎瘦了不少,看著精神也不太好。”
“父皇悉心教導,言傳身教。可我擔心自己做的不夠好,學的不夠精,讓父皇失望。”李治猶豫了下,終究把心裡話說了出來,他指了指肩膀:“讓……旁人也都失望。人都道虎父無犬子,父皇,我覺得這裡特彆沉,有時候壓得喘不過氣來。”
皇帝便擱下茶盞,今日不再講政事,而是給兒子講起自己剛登基時的隱忍退讓。
他也曾有過被人堵到家門口的舊事。
唐初之時突厥勢大,唐每年都要給突厥送金銀玉帛,甚至頡利可汗還動輒就去邊境強取豪奪一番,大唐一直在被動抵抗。
就在貞觀初年,一鳳皇帝剛剛坐上皇位時,頡利可汗聞風而動,趁機率一十萬大軍前來,兵至涇陽,距離長安就隻有四十裡了,相當於真正堵在了家門口。
那時長安兵力空虛,且一鳳皇帝剛坐上皇位——
“內裡朝政未平,對外兵糧不足。”皇帝想起剛登基時的內憂外患,也不禁長吐一口氣:“隻好隱忍退讓,壓著性子不能與突厥開戰。”
於是皇帝未帶大軍,隻帶了幾個文臣,單騎前往渭水畔,與頡利對峙,結渭水之盟令突厥暫時退去。
做秦王時戎馬多年南征北戰,未有一敗。偏生剛做了帝王,第一回麵對旁人都堵到家門口勒索了,卻要顧慮重重,打都不能打。
李治也能想象到,以父皇的性情,那時候得壓製憋悶到何等程度。
後來的事,李治也就都知道了。
人都道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但帝王報仇,三年就夠了。
三年後,政通人和,有力一戰。一鳳皇帝便起六路兵,直奔東突厥。不但滅掉了東突厥,還將當年堵在長安城外的頡利可汗抓到長安城來俘虜,特意請他‘吃席’,並讓頡利可汗於宴席上充分展示了下歌舞天賦。
從此,加入‘大唐歌舞團’,也就成了周邊各族可汗首領最害怕的事。
李勣原本就想把夷男可汗抓回來,加入大唐文工團呢,結果夷男命好,先行一步自己走了。
皇帝又與李治講了些他當年做秦王時,在朝事上的不由自主,甚至也有過被逼迫至不能保全自己府上心腹的困境。
皇帝溫言道:“稚奴,人都謂帝王是天子,但自來皇帝的天下,從沒有上天就穩穩放在你手心的。你還年輕,將來掣肘、艱難都會有,但永不要為一時之難,一時之辱所困。”
往前走,總有出路。
白日開導過幼子,皇帝這一夜卻有些失眠。
他想起了今日稚奴的話,說他如履薄冰誠惶誠恐,說他想學自己卻怕做不好。
皇帝忽然就想起了承乾。
那孩子是不是也……
聽皇帝輾轉反側一直未曾入眠,雲湖公公進來小聲道:“陛下,可要叫醫官來為陛下按一按?”
“不必了,掌燈。”
自廢太子流放黔州後,父子兩人再未通過一句書信言辭。隻有每隔數月,會有皇帝派去保護兒子的親衛,回京稟明現況。
皇帝就聽侍衛回稟:承乾確實在苦心種花草葡萄,可惜他似乎天然與植物不對付,彆說從長安城帶去的各色種苗全無發芽跡象,就連當地的花草葡萄苗,到了他手裡,也都是越養越蔫的趨勢。
已經到了侍衛們都看不下去的程度了,有時候半夜會偷偷幫他整理葡萄架子。
皇帝從前隻是聽一聽,知道兒子還在就夠了。可今夜,忽然就想與那孩子說句話。
說什麼呢?
懸筆太久,一滴墨落在紙上,皇帝隻好棄了重取一張。
最後落筆也隻有一行:
“承乾,黔州多雨雪否?”
*
這夜,李治也伏案在燈下寫了良久。
久到小山不安地來問了兩次:“明日還要早起趕路,殿下還是早些歇著吧。”
李治依舊堅持寫完再睡——自從離開長安,隨父皇東征,他每一日都會在燈下,把父皇這一日教導自己的所有話,全都記錄下來。
他每日要接觸的人與事太多了,腦子總是塞的滿滿的。
為防止將來忘記父皇的言辭,無論多晚,他都會先把父皇的教導整理完再睡。
父皇每句話,都值得他反複去看,去琢磨。或許囿於年紀和閱曆,此時父皇的話,他沒法完全理解,但先記下來,或許將來遇到事情,就能領悟。
就像這戰場,也隻有他親眼見了,才有最深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