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時分, 馬車停在長安城外第一處官驛小歇。
屋內,薑沃手裡握著一根柔韌的柳條。
這是今晨灞橋之上,友人們折柳送彆時贈的。薑沃此時就捏在手裡, 正好當成教鞭用,輕輕點在太平麵前的空白紙頁上。
“婉兒的詩交了,令月你的呢?”
今晨, 薑沃是先入宮再出長安的。
入宮除了與帝後拜彆外,還得接上太平公主。
臨行時分,太平端端正正給帝後行大禮, 保證道:若是姨母要出海或是去西域, 她就按照帝後的要求回長安。
然而才出了大明宮的門,薑沃就覺得太平扯了扯自己的衣袖。
薑沃低頭, 對上一雙看起來很純澈的大眼睛。隻聽太平道:“姨母, 有句話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吧?”
薑沃:……好想轉頭就把這孩子塞回去啊。
*
說來這才出長安城,到達第一個名為‘豐安驛舍’的官驛, 薑沃就收到了四篇《出長安詩》,四篇《記薑侯代天巡牧文》——四位書令史已經交上了第一份作業。
雖然薑沃根本沒有做硬性要求。
除此四詩四文外, 今年方二十一歲,書令史裡最年輕的楊炯同學, 反而是最辛勤的,還加寫了《題豐安驛舍》詩, 而且是兩首。
據說見楊炯如此,王勃也正在加寫。
兩人年歲相當, 又是同一場詩會出名,在文采上便總是有點較勁。
薑沃:好,卷起來。
她對著一摞詩文, 轉頭又正好看到興奮到不願意好好吃飯的太平——孩子不聽話,多半是作業太少了。
於是把《出長安詩》的題目,當場布置給婉兒和太平。
不想吃飯就寫詩吧。
婉兒很快寫完交了作業。
她都坐在一旁看起了書令史們的詩,太平還在戰術磨墨——且說太平為了能跟著出門也是很努力了,學了許多自力更生事,媚娘告訴她出門頂多給她帶一個乳母幫著照看飲食,其餘事都要自己做。
見太平的墨磨不完了,薑沃就拿著柳條點了點太平麵前的白紙。
太平望著窗外陌生風景,根本不想枯坐屋裡,於是道:“姨母,父皇說過,有的人適合寫詩文,就像國子監弘文館的學子。”頓了頓,還指著早早交卷的優等生:“還有婉兒。”
然後太平還特意站起來身,驕傲的像是隻小鳳凰,不知道的還以為她剛寫了十首詩出來:“還有人適合點評詩,譬如姨母和我。”
“聽父皇說,姨母平素很少於詩文上用心,隻做每年元宵佳節的應製詩,句律嚴整合乎官體。”
“但姨母擅點評揀選詩文。”
薑沃:謝謝您,陛下,沒有直接跟孩子說我的真實水平。
太平邊說已經邊溜到了婉兒身邊:“姨母,我跟婉兒出去瞧瞧好不好?母後說了出門就是要長見識。”
薑沃無奈:“去吧。”
太平和婉兒手拉手出去玩了,薑沃便拿過方才婉兒在看的詩詞,開始欣賞初唐三傑加一個杜審言的作品。
薑沃看到杜審言的詩文,忽然想起杜甫誇自己祖父的一句詩:“吾祖詩冠古”,嗯,怎麼說呢,可能是祖宗濾鏡吧。
她將詩文教給崔朝幫忙收起來,她則坐下開始給媚娘寫信——否則方才太平磨的一‘缸’墨也太浪費了。
**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長安城紫宸宮中,帝後亦讚歎道:“好詩。”
閒話過後,媚娘又特意跟皇帝說起一事:“她此番出行,若是走尋常驛站傳遞公文信函,隻怕有延。我想著動用飛表奏事,陛下覺得如何?”
尋常的傳信之法,媚娘都已經攝政了,自不必跟皇帝再說。
但這飛表奏事,又不同了。
這是從前先帝跟皇帝,特有的傳信方式——
貞觀年間,先帝親征高句麗時,有段時間太子是留守定州的,父子二人分彆之際,李治落淚道想常往高句麗遞奏,欲知父皇起居安康。先帝即準,又因行軍途中不定,特創飛表奏事法。
飛表奏事,以此始之。[1]
**
薑沃離開長安的第七日,正是通過飛表奏事,得知了長安城中最新的朝事——
讓薑沃注意的事情隻有兩件。
第一件事:天後處置了李義琰,將其貶為鄭國渠‘鬥門長’。
何為‘鬥門長?’專管看河渠淤泥的。此官隻有官名,並無實缺,甚至沒有品級,可以說是一擼到底了。
許多朝臣見了天後對李義琰的處置,都心有戚戚焉,尋思,這還不如之前去戍邊呢。起碼去到邊境,還能有個‘刺史’,最差‘縣尉’的官職。
第二件事則引得朝野震動:還在歸京途中的‘準尚書左仆射’劉仁軌,聽聞東宮屬臣李義琰竟貶至‘鬥門長’,便當即為此事上書天後。最要命的是,奏疏中有一句‘呂氏祿、產貽禍於漢朝’!
劉仁軌這句話,豈不是跟郝處俊等人一樣,以漢代呂後掌政之事規諷天後?
天後這一手提拔的非己一脈的宰相,還沒回京就鬨翻了?那劉仁軌還能當上宰相嗎?畢竟詔書雖下,劉仁軌卻還沒正式到任尚書省。
朝臣們都在等著,不知天後會如何應對。
*
薑沃看到這件事的時候,不由笑了。
劉仁軌的脾氣啊。
果然沒有算錯。
薑沃的思緒回到了她離開長安前的一個下午,她與媚娘對坐半日。
那時候媚娘其實就定下了李義琰的處置,是想讓薑沃離京前,親眼看著李義琰去鄭國渠蹲著的。
然而薑沃想了想:李義琰或許還有彆的用處。
比如用在劉仁軌身上。
需知劉仁軌離朝多年坐鎮遼東,京中的雲波詭譎,他是不太清楚的(主要是他自己年紀大了也沒想到還得回來當宰相)。而李義琰從前又有個自己營造出來的好人設,又是東宮屬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