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體驗生活(2 / 2)

皇上見她的笑也多,但覺得這回又是格外甜,似乎蜜一般,連帶著雙眸似星辰閃動,雙頰都開始紅起來。

薑恒確實陶醉:這是一個打工人對房子和錢財的執著。

皇上隻含笑看著她,心中想著:朕一個應承冬日會來的承諾,就讓她這樣歡喜。她素日最聰敏,但這時候,又真是傻的怪讓人心疼的。

再看她雙頰微紅,忽然就想起去歲冬日,擁裘嬌態。於是皇上隻覺得嗓子有點乾,清了清喉嚨才正色道:“朕今晚留在這裡用膳。”

之後還又特意道:“廉親王自安南送了個兩個廚子來,說是擅做酸甜酸辣菜肴。今晚叫他們做幾道菜來試一試。”

作為酸辣口的忠實擁躉,薑恒一直是喜歡東南亞菜係的。

但此時,聽說有越南廚子,她第一反應卻不是吃,而是下意識道:“皇上,朝廷與安南議和了嗎?安南竟然送了廚子來?”

不要啊不要啊,薑恒提心吊膽起來,生怕皇上始終頂不住曆史上‘大國的慣性’。

她來自大兔朝,回看曆史的時候就發現,太多小國曾經借著朝拜學習的名義,從古兔那裡占了許多便宜。

薑恒沒有古代帝王那麼大的氣度,覺得我乃泱泱大國,給這些小國些甜頭賞賜沒什麼,隻要他們嘴上說的好聽,會哭會求就行,正好顯得萬國來朝。

但曆史證明,許多國家就是白眼狼,養不熟不說,還會反過來咬人。

西廂房沒有供坐著的地方,皇上便帶著她往前頭正殿走去,邊走邊道:“議和?安南也配與朕議和?他們如今已經退出了原本的兩國邊境賭咒河去,將從前偷占下的百餘裡土地讓了出來不說,又倒交了邊境二百裡。”

皇上眉宇間帶著異常決斷的冷意:“若朕不管,他們就繼續蠶食大清的土地,見朕惱了,就作勢往後退退,裝起了可憐。這樣的小國,不打疼是不會服的。甚至是打疼了,也是三天的記性,傷疤沒好就忘了。”

事關外事,反而比朝廷更不忌諱。

要是正經本朝官場上的事兒,皇上還不會跟薑恒說的詳細,但關於千裡之外的小國之事,皇上倒可以仔細說給她聽。

“朕叫老八過去,原就是對症下藥的。總是小打小鬨也沒意思,還總要兵力防範著安南作亂,不如直接並入大清。”

薑恒打心底高興起來,特彆想問皇上,您對島國有沒有興趣呢?

此時她就先側麵道:“若是並入大清就好了,據說安南產出上好的沉水香,更有極佳的蠶絲和一些咱們沒有的果子香料。”

薑恒用一句前世聽過的玩笑話敲皇上的邊鼓:“多一分土地都是好的呀,誰知道這多的一寸土地上能長出什麼好吃的來呢?”[1]

皇上聞言莞爾:她總是從很實用的角度上來考慮問題,就像從整理繡花樣子想出活頁冊一樣。

安南之事,確實是這個道理,正所謂“朝廷疆土,尺寸為重”。

曆代帝王功績,開疆擴土跟安定民生都是大功。

皇上上輩子做了許多安定民生之事,在疆土上卻是略有遺憾。他不是那種樂於征戰的帝王,重活一世也覺得休養生息比主動出征,到處作戰開疆擴土重要。

他給自己定的目標是,不窮兵黷武,但朝廷之前的疆土卻是再不能丟。而安南這種送上門來的疆土,都不需要大軍出征,那當然得笑納。

在陰人這件事上,皇上百分百信任老八的技能。

估計現在安南吐出來二百裡土地,還在對老八感恩戴德呢。而對老八來說,他既然有目標要做安南布政使,就肯定不會滿足於這區區二百裡地。

大概是距離產生美,皇上自打把綠茶種到彆人家去後,就覺得這茶藝也沒有那麼可惡了。

“讓安南廚子好生準備幾道菜。”皇上如實吩咐蘇培盛。

蘇培盛又親自去吩咐了常青。

常青一聽就苦了臉:他作為侍膳大太監,熟知皇上的口味,安南菜係的酸甜酸辣都是頗為衝口的,許多菜還有魚露這種海鮮味頗重的材料,以皇上標準燕菜口味,肯定是不愛吃的。

蘇培盛見他擺著苦瓜臉,就知道他愁什麼。

於是做高深莫測狀:“求我,我指點你。”

常青立刻給蘇培盛行禮打千兒,差點當場唱一段哥哥救我。

蘇培盛滿意了道:“今日的禦膳擺在永和宮,你還怕什麼?永和宮娘娘的口味你又不是不知道,讓這外來廚子往酸辣口裡做就是了!”

常青果然眼睛都亮了。

信嬪娘娘的口味他當然了解,從她風靡宮中的枸櫞茶就可知了(其實也算不上風靡,隻有太後是真的喜歡,彆人都是被迫跟著葉公好龍,因此還懷疑過皇上的口味有問題)。

皇上有禦膳可用,這安南廚子做的菜,隻要信嬪娘娘吃得好,皇上必然就高興了。

常青忙跟安南廚子交代口味去了。

被廉親王當成戰利品之一送回來的廚子,都是進行過緊急官話培訓的,倒是不難交流,聽這位侍膳總管跟自己說讓他放開手腳,隻管做經典的當地口味,這外國廚子就更有信心了。

尤其是剛到這大清,他特意帶的各色香料都還很充足,保證原汁原味還原他們安南的特色菜肴。

這廚子心裡還記著他們家王的囑托:將大清的大皇帝伺候好了,說不定他一高興,就把賭咒河周圍的土地都賞給他們了呢。尤其是大清過去的廉親王人極好,很向著安南國,與國王都結成了異性兄弟,想來這個目標不難達成。

天真的國王派出了天真的廚子,帶著天真的想法,熱情似火準備拿出一百二十分的心思做菜。

-

不知是太久沒吃到東南亞菜係了還是怎的,薑恒覺得特彆驚豔。

香茅烤的嫩雞肉串、酸辣鮮美的湯粉,枸櫞椰葉包魚、還有透明的糯米皮春卷,她都覺得異常美味。

皇上也覺得滿目菜肴雖口味不甚和,也有奇巧之處,心道她說的沒錯,安南得收歸國有,那片土地上確實有很多好吃的。

薑恒自己都猶豫著不敢吃的時候,皇上又給她夾了一塊蝦餅:“今日用膳早,多吃一點無妨。過後朕陪你往中正殿走一趟就好了。”

可見皇上近來真是難得不怎麼忙:能騰出時間來帶孩子去割麥子,還能晚上陪她散個步。

皇上看著薑恒將蝦餅吃了下去,心中寬慰:多補一點比較好。他懂事後也見過額娘懷孕,女子懷孕真是很辛苦很耗元氣的,能補的時候就多補一點。

經過一番玄學操作,不過短短幾個月,皇上就從‘朕子嗣緣薄,這幾年不會有孩子的’,變成了堅定不移相信‘朕很快會跟她有一個可愛的公主’。

薑恒當然不知皇上的思想變化。

她對子嗣之事一直沒有壓力:畢竟雍正帝是另一個時間線過來的,他對於自己登基十年沒孩子,心裡肯定有數,或許太後還會急一下,但皇上自個兒應當是沒什麼期待的。薑恒非常坦然覺得,子嗣的壓力到不了她身上。

-

三日後,皇上帶著三位皇子離京前往圓明園去。

因是特意待兒子‘體驗生活’的,就一個嬪妃也沒帶。

薑恒是第一次體會到皇上不在宮裡,空氣是多麼的輕鬆而歡樂。

在穿越過來的前一晚,薑恒還在吃蒜蓉小龍蝦,之後到了這裡,已經一年多沒有吃過各種蒜蓉的食物了。

這會子皇上終於不在宮中了。

薑恒當晚就點了蒜蓉時蔬、蒜蓉蝦等菜肴——聽說不光她,許多宮裡都要了些味道濃厚,平時不敢吃的東西。

甚至裕妃還給她送了一小罐味道非常奇異的蝦鹵瓜。

夏日熱漸漸蒸上來,裕妃也是特意夜裡才出門的,正好算著薑恒從中正殿回去的時辰,跟她一起來永和宮,算是夏日散步。

身後的宮女提著一個天青色的小瓦罐。

裕妃傾情推薦:“這蝦鹵瓜是我提前七天就讓小廚房預備著了。這會子正好吃。”

她看起來很怡然自得的樣子,而且對皇上出門早有準備,提前幾日就開始弄心愛的小菜了。

薑恒心道:可以說皇上外出勞動,辛苦他一個,幸福全宮人了。

裕妃又坦言:“隻是這味道許多人吃不慣,所以我先給你這一小瓶,你彆勉強,吃不慣就賞給下人。吃得好就再打發人找我要去。這裡頭東西倒都是好的,用的都是上好的蝦膏蝦黃和脆瓜,這會子正是小河蝦的季節呢。”

薑恒原以為這蝦鹵瓜頂多就是蝦醬的味道,她對海鮮接受程度還成。誰料一打開,卻覺得這味道實在怪異,像是壞了的蝦醬混合了螺螄粉。薑恒當時就覺得胃裡翻江倒海的。

秋雪見勢連忙拿走:“娘娘聞不慣就算了,奴婢們拿下去用了吧。”

薑恒連連點頭。

秋雪拿走後與眾人很快分著吃了,倒是覺得挺鮮美的,不知娘娘怎麼忽然這麼聞不慣。

受到蝦鹵瓜的衝擊,又已經吃了兩日蒜蓉菜肴後,大概是吃頂了,薑恒忽然就不想吃了,就依舊叫安南廚子的菜吃,還特意讓秋雪去傳了一次話,要更酸更辣些。

秋雪猶豫道:“天兒越發熱了,娘娘吃太多的酸辣要傷胃的。”

薑恒一直對身體很看重,這回卻很堅持:“天很燥人,要是不酸不辣根本吃不下去。”秋雪想到娘娘幾乎沒動的正常午膳,就隻好去傳這話了。

菜色依舊酸辣開胃,薑恒吃的時候也覺得味好,然而夜裡就不太舒服。

到了次日早上,更是一聞早膳肉粥的味道,就忍不住吐了出來。

秋雪急的直跺腳:“娘娘,就說了吃多了酸的傷胃。奴婢去給您請個專擅調養脾胃的太醫去!”

薑恒卻是坐在那裡細想了一會兒,然後道:“不,去請一個千金科的太醫。”

秋雪呆住了。

倒是薑恒很鎮定:感謝義務教育,感謝從學校到社會的生理衛生教育,感謝現代豐富的信息帶來的知識儲備。

加上她對身體健康狀況的一直高度關注,總覺得近來自己口味變了許多,身體上也有些細微的變化。

“未必就是,隻說我有些氣血虧虛感,請劉太醫來看看吧。”

太醫院專家門診裡,各位專家的專長薑恒早就弄明白了,此時非常精準的掛號到人。

劉太醫走在路上還在想:信嬪娘娘竟然也覺得有虛症?那可得快點去。畢竟這位娘娘跟其餘有事沒事就要喝藥的主子不同。

作為太醫院千金科的大拿,劉太醫幾十年來為妃嬪扶脈,知道宮中妃嬪人均健康狀況並不怎麼好。許多妃嬪吃藥比吃飯頻繁,各色湯藥不離口。劉太醫有時候都懷疑她們血管裡流淌的已經不是血液而是藥汁子。

從他專業人士的角度看,大病小病有事沒事都要吃藥實則於身體是另一重負擔。而且人原是有一股野性生命力的,小病未必沒有好處,說不得可以激發自身的活力。但這樣用藥喂著培著,就像宮裡玻璃房內的嬌花,經不得一點風雨的。

但從他職業的角度來看,這話又是萬萬不能說的:宮裡娘娘小主們有不舒服,你居然不給開藥,讓人家扛著?劉太醫還想穩穩扛著自己的頭和官帽呢,這話當然不能說。於是妃嬪要藥,他就要儘心儘力的給。

然信嬪娘娘不這樣,她雖如常接受平安脈,但幾乎從沒找太醫院要過什麼補藥。甚至偶有咳嗽或是暑熱,都直接食療。

當然,劉太醫也知道信嬪娘娘的例子不可複製。

這位身體著實好,好到讓他們這些專管後宮貴人們的千金科太醫都想哭:要是後宮主子們都這麼康健,他們的工作得有多輕鬆啊。

於是這種輕易不生病的人,忽然上門求醫,劉太醫那是打起了萬分精神,立刻帶著兩個小學徒,將所有可能用上的醫具都拎上,往永和宮去。

然而到了後,劉太醫什麼醫具都沒用上。

隻是簡單把脈後,就臉色驟變,連忙收回手:“臣給娘娘道喜!”:,,.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