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興二年九月,在林覺的主持下,於汴梁西營校場舉行了落雁軍落旗議事。在上千名從各地集結於此的落雁軍大小將領和功勳士兵見證了象征著落雁軍的飛雁旗的緩緩落下。代之以升起的是代表著大周官軍的龍虎旗。旗幟的一角,一支大雁展翅而飛,雖然圖案很小,但那代表著落雁軍這個名號曾有的光輝將永遠鐫刻在大周軍旗之上。
很多將領眼眶濕潤,落雁軍寄托了他們多少情感,他們為了這麵軍旗經曆了多少戰鬥,灑了多少熱血,陣亡了多少大好男兒。雖然隻是落雁軍名號的終結,但很多人還是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但他們知道,有一個人比他們還要難受,落雁軍是他一手創立的,現在要親手終結它,他一定更難受。
林覺的心情當然也很複雜,但他知道自己不得不這麼做。麵對上千落雁軍將領進行了一番演講,向眾將領解釋了這麼做的原因。
“諸位兄弟,今日我不得不降下我們落雁軍的軍旗,我的心情很是難受。落雁軍自成立以來,從一隻被人汙為山匪之軍的兵馬硬是靠著一場一場的血戰打的天下聞名。這是一支英雄的軍隊,這是我們共同的驕傲。你們可能難以理解我為何要這麼做,其實很簡單,落雁軍已經完成了他的使命,現如今天下一統,我們已經完成了重奪社稷的目標,在這種情形下,落雁軍便將融入大周官軍體係之中。倘若再使用落雁軍的名號,便顯得格格不入,會不利於大周軍隊的融合和團結。畢竟……曾幾何時,我們曾和當時的朝廷官兵作戰,落雁軍的名號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刺耳的。為了大局,為了社稷江山,今日我們取消落雁軍的名號建製,是我落雁軍為大周百姓和江山社稷做出的最大度的決定。雖然,軍旗落下了,但是我落雁軍的精神卻依舊長存。雖然落雁軍的名號不在提起了,但是落雁軍的威名將永駐人間,永遠為人們所景仰。落雁軍永在!”
眾落雁軍將士們含淚振臂跟著林覺高呼:“落雁軍永在!落雁軍永在!落雁軍永在!”
有人高唱起了落雁軍軍歌,一時間全場齊唱,場麵激動又感人。
林覺廢除落雁軍名號之舉為他帶來了更多的支持,他的一係列舉措也在建興二年這一年初見成效。
建興二年年末,內閣財政房給出了統計數字,大周全年財稅收入達九千八百萬兩,差一點便過億兩。這已經創過去五年的新高。這還是在去年曆經浩劫之後的重建之初帶來的成績。這其中絕大部分的增長來自於非農耕稅收。作坊工業稅收超過八百萬兩,比建興元年增長五倍。商業稅收兩千萬兩,創大周立國以來最高。其中市舶司收取的海貿稅收高達四百萬兩,連林覺也對這個數字驚喜不已。林覺原本以為要達到這個數字起碼要兩三年時間,可是他低估了戰亂之後各國對貿易的需求,大周同海外番國之間隻用了幾個月便達成了三百多次商船的貿易往來,這個數字還在增加。林覺已經決定了,除了杭州市舶司之外,將在泉州、廣州以及海州再設三處市舶司以管理越來越多的海貿事務。
大周內政煥發蓬勃生機的同時,建興三年春,林覺終於能騰出手來將目光投向北方。自女真敗北之後,遼人收複南京道和東京道,恢複了遼國版圖。當時大周正忙於內部變革和整治,加之實力上也無力北進,所以沒有去管這件事。幾位部落酋長和遼皇耶律春當然也沒有膽量在這時候生事,他們也是偷偷的休養生息,雙方視而不見相安無事的過了一年多。但林覺早就將這件事放在心裡。
建興三年六月,林覺提出了向議政會提出了向遼人討回公道的提議。林覺提出要對遼國用兵。很多人對此感到憂慮,認為大周此刻再興兵北伐,於大周複興之勢不利。
林覺向他們解釋了自己要這麼做的原因,一則不能放任遼人發展,否則後患永在。遼國國境遼闊,資源豐富,雖然此刻國力衰弱,但若放任其發展,不到十年便可恢複元氣。到那時將很難降服。此刻出兵,趁著他們實力衰弱之際徹底斷其根基,讓他們永遠沒有能力南下,這是最佳時機。
其次,林覺指出,遼人此刻必不敢同大周真正交戰,戰事不會久拖不決,對於大周的損害不會太大。反而隻要打痛遼人,便可不費兵卒得到自己想要的。林覺提出的目標不是徹底滅了遼人,而隻需奪下遼國南京道和西京道,將大周國境防線推進到燕山以北,將遼人最為富庶的南京道和西京道占領,讓遼人永無南下之力便可。
議政會議論數日之後同意了林覺的提議,畢竟陳之亮等人從
過去一年的時間裡也看到了林覺的眼光和能力。他們都知道,林覺聲望高隆,在朝野上下大周百姓之中威望已經相當於皇帝一般,除非林覺做的太過,否則沒必要和他對抗。更何況林覺的解釋合情合理,信心十足。隻是,對於林覺提出的目標,很多人覺得獅子大開口了些,遼人怎肯讓出西京道和南京道這兩片他們最為繁華富庶的地方。但這些事讓林覺去操心便好,倒也不用瞎操心。
經過三個月的準備,九月裡,以東北十萬邊軍為班底,加上上半年招募的十萬新軍組成的二十萬北伐大軍成立。與此同時,大周信使前往臨潢府覲見遼皇耶律春,提出對前番遼人會同女真人進攻大周,造成大周巨大損失的賠償要求。大周提出了要遼國賠償戰爭款五千萬兩,並且每年進貢牛羊馬匹五十萬頭,出讓遼東鐵礦十年開采權。遼皇要親自寫信向大周皇帝謝罪等數條要求。遼人豈肯同意,斷然回絕。
九月十九,北伐軍北上進攻遼國。遼國倉促之中集結了十五萬騎兵前來迎戰,雙方在析津府以東的廣闊曠野上進行了一場決戰。最終遼軍慘敗,大周北伐軍占領析津府。其後,北伐軍副帥林虎率五萬兵馬往西攻西京大同府,十月初西京陷落,大同落入大周手中。利用遼人集結兵馬防守中京道的契機,林虎揮軍從西路北上,目標直插上京臨潢府。十月二十六日,林虎大軍從平地森林中伐道而出,直撲臨潢府門戶饒州,隻用半日便攻克饒州。臨潢府兵力空虛,耶律春和部落酋長們驚慌失措,不得已請求和議。
十二月,建興四年新年之前,一個爆炸般的好消息傳遍大周天下。遼人為保住遼國不滅,在兵臨城下的情形下答應將西京道和南京道割讓大周。遼皇耶律春願向大周皇帝郭昆稱侄兒。同時,遼國每年進貢十萬匹牛羊,五萬斤鐵錠抵為歲幣。後世稱此盟為臨潢之盟,又稱之為‘城下之盟’。
自此,遼人被困於燕山以北苦寒之地,失去半壁國土,苟延殘喘。再加上遼東女真人猶在,實力不容小覷,遼人再無南下之心。隻求守住剩下的國土,不得寸進。
此戰之後,林虎名震天下,封大將軍,授燕山節度使,率二十萬邊軍全權鎮守燕山北境,成為大周一代名將。
建興四年二月,方浣秋為林覺產下一子名為林震,方浣秋本因早年疾病之故被認為不能生育。得此子歡喜不已,每日親自教授詩書。後林震為大周一代大儒,頗有乃外祖之風,此為後話。
建興六年秋,大周皇帝病故,舉國哀悼。內閣立其子十歲的郭岄為帝,改元共治。
共治二年冬,太皇太後病故於內宮。其女郭采薇為之守孝三年,搬至舊王府居住。
共治五年秋,內閣首席大臣林覺請辭內閣首席之職。群臣上書千份挽留,林覺終不答應,執意辭官。他舉薦了楊秀為內閣首席大臣之職得議政會批準通過。為表彰林首席十年之功,郭岄下旨授林覺太師之銜,加爵安國親王,依古禮授九錫之禮。
自建興二年至共治五年,林覺在內閣首席之位上整整坐鎮十年時間。這十年間,大周海清河晏國泰民安,大變革帶來的影響早已消除。虛君共治已經成為上下共識。新一代成長起來的官員早已將這些深深的映入了腦海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林覺知道時機已到,自己不必再操心於這些政務國事,一切已經上了軌道。這時候是自己享受人生的時候了。反正大周軍權都在自己人手裡,一旦出現偏差,隻需出來糾偏便可。
林覺當政這十年間,大周財政增長五倍。年財政收入已近五億兩。自建興四年起,便已經實現了盈餘。到林覺請辭之時,更是國庫充盈,貫朽粟陳。工商農業更是極大發展,百姓都成小康之家。
十年間,林覺主持製定律法五十餘部,深入方方麵麵。法治之詞早已深入人心,依法辦事也已蔚然成風。整個大周其實已經在林覺製定的軌道上前進。
林覺辭官之後沒有回杭州,而是回到了落雁穀,那裡山清水秀,風景絕美,正適合安逸生活。其後數年,白冰生一子,綠舞生一子一女,高慕青生一女。芊芊生一子。謝鶯鶯生一女。林家子女興旺,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