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喧幾句,史清鑒對江安義所買的宅院表示了滿意,江安義轉入正題。先是把查抄華府的農莊,發現華府販賣人口的事說了一遍,史清鑒這才知道前日送到家中的小丫頭是江安義 解救出來的,歎道:“大人宅心仁厚,愛民如子,實是化州百姓之福。”
見江安義苦惱華仁頂罪,無法治罪主謀鎮西男華政,史清鑒道:“華家在會野府勢力極大,府衙之
中有人與他通風報信,大人想畢全功於一役不大可能,此事當徐徐圖之。老朽以為除了從華仁著手外,不妨貼出告示,讓那些家中失了小孩的前來認領,趁機問明情形。衙中差役開出賣身契,多半有知情人,大人不妨安排犬子史明玉在衙中任事,讓他打聽打聽消息,說不定能有收獲。”
江安義點頭答應,道:“令郎要入府衙,如果是我推薦,他人必然注目,不如我讓華司馬出麵。”
“如此甚好。”
此次請史清鑒來,江安義主要是想問問他有什麼良策改善邊陲縣民生凋敝的狀況。史清鑒世居化州,對當地的情況很熟悉,聽到江安義問他,笑道:“大人不問,老朽也要向大人建議,要想化州長治久安,需從文武兩方麵著手。”
“請先生細談。”江安義站起身,將座椅挪近些。
史清鑒略有些緊張,這是他的開門第一謀,雖然江安義所問是他思慮多年之事,但麵對這位大名鼎
鼎的東家,以史清鑒的沉穩,也不免有些心跳加快。眼前這位年輕的主家是大鄭官場最為春風得意的人,二十四歲的年紀就暫理化州刺史,將來入朝拜相是水到渠成的事,自己的年經雖然大了,但後輩子孫如果能追隨主家,將來說不定史家也能成為顯赫一時的世家。江安義的第一次問策,在史清鑒心中很重要。
捊了捊胡須,史清鑒平穩了一下心情,開口道:“魏鄭兩朝的西域邊策多為懷柔,通過商貿往來和和親政策拉攏西域,但西戎諸國狼子野心,胃口難以滿足,因而大鄭立國一百八十四年以來,老朽算過,大大小小的寇邊多達七十六次,三年不到就有一次,而且十年左右就有一次聯軍入寇,像此次聯軍攻陷數縣的情況有七次之多。”
顯然史清鑒下過功夫,對西域入寇的數據都一清二楚,江安義凝神靜聽。
“我大鄭對化州重視不足,平帝時期有人曾提過棄守化州,安西都護府也因而設在並州,僅憑三處關卡的萬餘官兵,很難擋住入寇的十餘萬西域聯軍。
此次三關失守,安西都護府曆時二十三天才到達戰地,西域軍已經攻破八縣矣。”史清鑒搖頭歎息,對安西都護府出兵遲緩甚為不滿。
“身為刺史有防守邊境,清肅邦畿之責,前年西域聯軍入侵,前任刺史任大人手中無兵,隻能向安西都護府求救,坐看西域軍橫行州縣。大人暫理化州,天子命安西都護府留一萬兵馬鎮守,這是天子對大人的體恤,足見大人聖眷深厚。”
江安義淡淡一笑,道:“史先生,我還在等你的治州之策呢。”
史清鑒臉一紅,他與江安義交往不多,原想著年輕人喜歡聽奉承話,多拍幾句馬屁再說辦法,沒想到拍到了馬腳之上,看來主家是個務實之人。
“我的對策是軍屯、分化、通商、掃盜、教化。”史清鑒侃侃言道:“軍屯,讓兵士就地屯田,自耕自種,免去百姓負擔與轉動糧餉之難,此政早在大魏時期便有,我朝立國之初,因天下大治,四海安平,高祖下旨清退兵士返家種田,軍屯製逐漸消失。如
今天下設四大都護府,光安西都護府就擁兵近二十萬,朝庭每年為轉運糧食就需花費大量銀兩。”
“安西都護府之所以設在並州,便是因為化州缺糧,而化州為保自身平安,境內至少要有三萬兵馬,方可支持到安西都護府的來援。大戰之後,化州百姓大量逃亡,土地荒廢,大人如果能上奏天子移兵三萬鎮守化州,就地屯田,不但能安境保民,也能不懼西域來犯。”
軍屯之政確是良策,化州現在地廣人稀,缺乏勞力,如果能將軍隊中的兵士用於民政,將大大地改善化州的局麵,不過此事需天子同意,江安義並無把握。
史清鑒繼續道:“分化之策針對西域諸國,西域二十八國,最大的戎彌國也不過化州的三分之一,其他諸國小的不過數縣之域,這些國家合則力大,為保化州平安,必須分而治之。大人不妨利用商貿往來,與我大鄭相親的稅收略輕,貨物較好,反之則課以重稅,區彆對待。西域諸國貪財好利,自然分化。”
“通商之策,是對貨物的選擇,大人可選奢侈之物出售西域,而收其良種、鐵器、醫書、工匠等,長期以往,必然敵弱我強,屆時西域不再為患。配合教化之策,向西域諸國傳播我大鄭文化,許其子弟入化州為官為商為民,在化州境內容許其傳教,包容兼收,因俗而治。”
江安義連連點頭,這叫軟刀子殺人,不過要長期才能見效。
“文治的手段需配合武功,兵強馬壯西域諸國才不敢正視我化州。”史清鑒見江安義連連點頭,信心十足地道:“軍屯的士兵不能放下操練,擇其優者編組成隊。化州四野多有盜匪,令其四處掃匪,既為商隊護衛又可練兵,威伏四方。”
江安義大喜,史清鑒所說的五策都言之有物,皆有可操作性,當下命人換上新茶,兩人邊喝邊聊,越聊越投契。江安義發現這位史先生稱得上高瞻遠睹,對大局的把控能力猶在張克濟之上,有此人相助,自己在化州必能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