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八章災至林華(1 / 2)

變臣 宇十六 4750 字 10個月前

建武四年開春,連綿不斷的雨將元華江下遊流域變成澤國。三月十七日,接連三天的大雨讓元華江暴漲,方州、仁州、魏州、端州等四州多處出現河堤崩潰,兩岸共有四十七縣不同程度受災。

端州林華縣位於元華江北,自古便是水陸交通要道,向西數十裡便是仁州,渡江而過是魏州,經行元華江上的大小船隻都會在城南的碼頭上裝貨歇息。林華縣是上縣,有四萬多人口,靠著通商碼頭,城內商鋪、酒樓、客棧林立,不少富商在城內購宅安居,縣城數次擴張,有“端州次府”的彆稱,江南轉運使司衙門就設在林華縣。

雖說比不上懷興府城繁華,但靠近要道,吃穿用度應有儘有,能在府城享受到的東西這裡也能享受得到。端州是上州,刺史是從三品的大員,江南轉運使司是朝庭工部特派的機構,轉運使卻隻是從五品上的官階,名義上還得歸刺史管轄。誰都不想自己頭上多個婆婆,而作為刺史來說也不希望身邊多個朝庭的

特派機構,於是心照不宣之下江南轉運使司衙門便設在了“端州次府”林華縣。

此次元華江決堤,林華縣上遊十裡處就開了個口子,林華縣的地勢較高,水湧入城內二尺深,三日後退水,損失不大。可是林華縣的四村八鄉損失就大了,決堤是在半夜,不少村莊被淹,百姓勉強逃得性命,家中財物全都泡在水中,沒有辦法隻能紛紛擁向縣城。

林華縣令袁德成下令開倉賑災,在四城邊上搭建簡易的窩棚,下令縣學、寺觀接收災民,又向鄉紳求助,收容逃難的鄉民。袁縣令處治得當,求助得力,林華縣內的災民能吃口熱粥,有個地方住,總算是不幸中的萬幸,百姓們慶幸得遇父母官揀回條性命。

相比林華縣,其他縣的情況就不妙了,有的縣關閉城門不準災民入城,城門處施粥也是照得見人影,就這粥還是陳糧壞糧所煮,吃完不拉肚子算你身體強壯。不知從哪傳來的消息,告訴災民林華縣賑災的情形,於是無數災民拖家帶口,冒著綿綿細雨奔向林華縣求條活路,五天之內林華縣的災民暴增十萬人,

還有無數災民沿著大道小路延延不斷地朝林華縣湧來。

縣裡的糧倉已經告急,店鋪紛紛關門,糧價飛漲,一個饅頭要價百文,不少人將兒女賣給城中富戶或者商人,希望能挨過這場天災。大街小巷到處擠滿了麵黃饑瘦前來乞討的災民,每個城門處三十口大鍋裡稀粥都無法滿足災民所需,鍋中粥已儘,還有無數人用手中的破碗撈著鍋中的雨水,希望能打撈到幾粒遺漏的粥粒。

外地的災民湧入林華縣的治安迅速變壞,城北的米店被災民砸開,縣衙的王捕頭帶著衙役抓了十多個災民,才勉強將事態奪下去。而本地的災民因為外地災民的到來原本夠吃的稀粥變得更稀了,去得晚些還吃不到了,每次施粥當地人和外地人免不了發生幾次爭鬥,整個林華縣如同火藥桶,不知什麼時候會炸開。

雨天暗得快,酉正時分天便昏暗不堪,袁德成帶著幾名衙役回到縣衙,脫去身上濕重的雨披,站在大堂前,看著灰蒙蒙的天,仰天長歎道:“天地不仁

,百姓何辜,但願朝庭的賑災糧能早些到達,少一些人饑餓而死。”

“大人,先吃飯吧,你要是病倒了,這縣裡就更難支撐了。”親隨袁康勸道,這二十多天的時間,族叔臉上的肉像被人削了去一般,瘦得厲害。

袁德成搖搖頭道:“去把戶房的喬傑叫來,我有話問他。”

袁康無奈,撐了油紙傘前往戶房,功夫不大,喬傑來到大堂。大堂內點著兩隻蠟燭,昏暗的燈光下袁德成坐在公案後,手撐額頭打著瞌睡。袁康正想拉著喬傑悄然離開,袁德成頭一歪,清醒過來,徑直問道:“喬傑,倉中還有多少餘糧?”

“回大人,隻剩下兩千石不到了。”

“兩千石,五天都支撐不了。”袁德成喃喃地道:“懷興府前五天不是送來三千石糧食嗎?加上原有的存糧,我以為至少還有四千石以上呢?”

“城門這幾日新增了十萬災民,每個災民用糧三兩,一天耗糧超過四百石,城門處施粥的大鍋從四十口增至了一百餘口,每鍋施粥三次,大人您算算那

些糧食能支撐多久。”

袁德成默然,每到施粥的時候他都要親到四門查看,他知道自己杜絕不了胥吏和衙役從中漁利,但能保證多數糧食進了災民的腹中也算儘心了,一天三兩米煮出的稀飯,勉強能保證災民不被餓死,他能做的也隻有這些。

“我昨日讓你前去向城中的鄉紳再借些糧,他們可有回話?”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