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緊不慢地撥弄著手中茶盅,李明德打量著兩旁的族人,發現不少人頻頻點頭,看來真把江安義的客氣話當真了。李明德暗歎,江安義二十幾歲便坐鎮一方,化州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這樣的人如果見識淺薄處事不周,在座的眾人包括自己在內有幾個能說自己比江安義要高明,要想成為他的幕僚豈是容易之事。
客套話說完,江安義笑道:“江某此次奉天子所命前往林華縣辦差,恰逢賊人裹脅災民作亂,麵對叛亂官府無力應變,因而江某想向天子奏本,允許各縣召集民壯加以操練,平日保鄉安民,抓賊防盜,遇變則與官兵一道禦敵,使地方有應變之力。”
此次回家探親,江安義與張克濟討論過興淩縣、林華縣的匪患,地方僅靠衙役維護秩序
,麵對大亂束手無策的狀況讓江安義憂心忡忡,兩人多次商議才想出由地方舉建團練的辦法。原本準備返京後向天子奏明,今天為招攬幕僚,江安義靈機一動,作為考核的題目拋了出來。
“江某想請諸位起草一封《請建團練疏》,向天子陳明要害,請設州縣團練使,州團練使由刺史兼任,副手為州司馬,縣團練使由縣令兼任,縣尉為副手,上縣百人,中縣八十,下縣六十人,設練總、練長之職,由當地德高望重的鄉紳擔任練總、練長,練總、練長為虛銜,官階由朝庭設定,建議練總為正九品,練長為從九品銜。”
江安義的話引起“嗡嗡”的議論聲,李明德放下茶盅,輕咳兩聲道:“眾人且莫議論,先聽安義把話說完。”
屋內安靜下來,李明德細思起江安義的話來,端州之禍他有所了解,要不是恰逢安東都護府押糧兵渡江救援,林華縣鐵定落入賊人手中,林華縣是江南大縣,水陸交通發達,一旦為賊人所得,裹脅附近災民,禍不可測。
藏兵於民,民間多高手,江安義的奏書可解朝庭之急,按他所述,大鄭二十七州,一千九百三十九個縣城,朝庭隻需給出四千不到的九品虛職就能募得二十萬團練,這些團練的素質在李明德看來隻會在府兵之上,這個奏本遞上天子定會同意。隻是二十萬人的吃用、訓練、服飾等等也不是小數目,這筆養兵的費用由誰來支付。
“團練雖屬鄉兵,當兵吃糧天經地義,這筆兵餉江某建議當地官府和有能力的鄉紳協商籌集,畢竟保境安民、抓賊防盜是有利於鄉人,鄉紳為地方所重,為國分憂、安撫地方有責,團練之事應該出錢出力。”江安義道。
李明德心中一動,安齊縣是上縣,按江安義所奏可設團練百人,就算以十兩一人計算不過千兩銀子費用,如果李家將這百名團練的名額拿下,便名正言順地養下百名私兵,而且還能給家族增加兩個九品官,就算不要朝庭的一文錢,也有無數鄉紳爭搶,地方官府不僅不用花錢,甚至縣老爺還有進項。
幕僚之職除了出謀劃策外還要替他處理公務,起草文書、奏章就是其中之一。李明德事先有準備,有仆人送上紙筆,廳中五十四人,個個奮筆疾書,能會在大廳內應試的都是飽讀詩書的人,策論是科舉之重,寫奏疏是日常所習,算得上是駕輕就熟。大廳內“沙沙”之聲響起,如春蠶噬桑,聽到江安義耳中無比舒適。
趨著空閒,李明德對江安義輕聲道:“安義這個奏章針對時弊,切中要害,天子看過定然準奏。這封《請建團練疏》說不定能收錄在史書之中,老夫能親曆此事,不勝榮幸,說不定今日之事史書之中也會帶上一筆,李家幸甚。”
江安義微笑道:“李家是江南望族,團練一事當仁不讓,等天子照準《請建團練疏》後,明德公不妨通過明行公上疏天子,出錢出力出人,為國分憂。”李明德捊須點頭,李家在朝堂上沉寂太久,是應該發出點聲響了,要不然世人會以為李家已經沒落。
一柱香的時間不到,居然就有人寫完。江安義見此人三十五六歲的年紀,麵帶憔悴,身上的青衫陳舊,與衣著光鮮的李家子有所不同。江安義想起當年在澤昌書院時遇到李東鳳和李世成的情景,心中概歎世家之中亦貧富不等,嫡枝和庶枝的區彆不小,接過幾張紙,江安義微笑地衝此人點點頭。
“此子名叫李東鴻,是我族東字輩中不可多得的俊才。”李明德輕聲介紹道,欲言又止地輕歎了一聲。江安義見李明德神情黯然,似有難言之隱,看來這個李東鴻是有故事的人。
手中《請建團練疏》不過四百餘字,敘事清楚、條理清晰,江安義看得連連點頭,這篇奏疏就是讓自己來寫也不過如此,李東鴻片刻之間便能書就,而且字字珠璣,真當得起李明德“不可多得的俊才”之譽。
待看到奏疏中“當地鄉紳熟知本地地勢夷險、地方人情,團練與官府聯為一氣,兵能力戰、民能堅守,實為朝庭鎮撫地方之良策”時,江安義在心中拍掌喝采,已然選定李東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