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首發晉江文學城(1 / 2)

山海亦可平 開雲種玉 8740 字 9個月前

方征從床上醒來,映入眼簾的是一間小巧結實的屋舍結構。灰黑色的牆麵讓人看不出材質, 卻是方征的得意之作。

這是“水泥”。不是後世現代工業化的水泥, 利用現成的大量火山灰和石頭粉,加入水, 加熱攪拌後變乾的最原始的“水泥”。它的硬度接近石頭, 防雨防潮, 堅固結實。

方征坐起身,他睡在一張木床上, 床板削得不平整, 斧子砍的沒法彈平。在上麵墊了許多層稻草、皮料, 睡得還算舒適。

方征拿起桌上一個形狀扭曲的泥碗,歎了口氣。無論燒多少次,都是這種歪模歪樣。這即將是他要解決的下一個問題。

逃出三苗人的“大青龍”地穴, 已經過去三年了。

在這期間,方征解決了一些問題, 卻有更多的問題擺在了他的麵前。

方征起身推開房門, 天色還未大亮, 霧嵐彌漫。周圍有幾十座灰黑色、用火山灰和石頭粉砌成的小屋,三兩錯落在周圍。這些堅固的石泥房,是方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

當年方征帶著一群老弱病殘,順著火山岩漿流淌儘頭的方向, 找到了這個封閉的小山穀深處。山穀像一條狹長的口袋, 一路上有無數石峰屏障, 還有險峻的河道, 岩漿隻掩了前幾層屏障,就被堵住流不進來,可以說,如果以後再火山爆發,這袋狀山穀內依然安全。

火山岩漿封住了山穀入口,尋常人和巨型猛獸根本不得而入,方征他們通過一個隱蔽通道出入,這三年來從沒有泄露過蹤跡。

一開始方征是帶著他們砍木頭,搭建最簡單的“杈杈房”。用的是山上隨處可見的毛櫸,毛櫸輕便,搭建簡單,兩天就能圍個柵欄,一把茅草蓋在上麵,做成個過渡居所。毛櫸雖然易尋易砍,卻是一種劣質木材,不耐潮、不耐蟲,幾個月就不行了。

方征一開始傾向於找好木材來建房,但是要達到要求的木材,不說能找到楠樹,起碼應是刺榆和楓木級彆。附近自然條件雖然不錯,但符合要求的樹種並不多。方征費了老大勁才找到一顆楓木,照這個密度來看得走十幾公裡才找得齊一所房子需要的全部木材,而且石斧根本砍不動那種堅固的木料。

種樹不是辦法,他總不可能等個十年八載。

方征另辟蹊徑,他看中了堆積在穀口的大量火山灰。都是當年岩漿淌出留下的。

火山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鈣,也是後世製造水泥的材料之一。水泥主要用途是把沙和石料黏在一起。方征實驗了一下,在地上堆了個泥池,把火山灰用石耜——一種最古老的,形狀似犁的工具鏟進去,然後加入冰涼溪水。

泥池裡的水先是發熱,冒出咕嚕嚕的氣泡,等冷卻之後,火山灰硬化得更好,把石塊黏附在一起。這裡的石塊主要是地麵上凝固後有氣孔的火山岩,不用費力去開鑿,絕佳堅固結實又輕便的建築材料。

方征又實驗了幾次,找出了河水、火山灰、石塊、泥的最佳配比,製作出了最原始簡陋的“水泥”,跟現代水泥當然不一樣。但能用它們搭起歪歪斜斜的一堵牆,接受水、火、小蟲啃咬和老猴子抓撓的檢驗,開始砌房。

暫不能造複式,但單層平房已經夠用了。

他給自己砌了個巨大的單層平房,然後把辦法告訴了部落裡其他人。

有比國的長老們帶著部落女人搭建的也是石房子,用來黏附石塊的東西是宗主國賜下的“白奎”,另一種形態的石灰。但看到方征一係列操作後,玄思長老非常驚異地說,這泥漿水裡的東西就像是白奎,而且比那更好。

自從方征把那頭老猴子收拾服帖——包括不限於拎它尾巴猛烈搖晃等一係列操作——它會乖乖討好方征。比如此刻,它就抱著一個藤編兜,裡麵有幾枚新鮮的毛栗子。方征撿起來剝著吃。老猴子在一旁期待地吱吱叫著,方征吃舒服了就把剝好的喂給它吃,揉一揉猴頭讓它去了。老猴子熱火朝天地繼續跑去采集。方征嚴重懷疑那老猴子有討好型人格,不對,猴格。

采集品的主食有榛、栗、鬆籽和樸樹籽。火山爆發後對生態的影響,惠澤這片區域的不僅有建築材料。經曆了高熱灰燼洗禮後,土壤變得更加肥沃,新的一批可食用蕨類、果樹類、低矮灌類、真菌孢子類都發育得更加茂盛。隻要他們在石峰邊緣轉悠一天,就能采集到大量天然食物。

方征並不想把采集當做主要經濟模式。他走出房門,屋前是一片土地。這是方征努力想解決的第二個問題。

土地上有農作物。雖然現在隻有簡單的兩種,一種是薯萸,另一種是野稻。薯萸是古老的山藥,區域盛產的塊根植物之一,也是以前有比部落的主食。在把嬰兒從公社挖出來的時候,他們順便帶來了許多薯萸藤。

野稻則是方征作為“現代人”的情懷了,他在附近轉悠了很久,終於找到一顆非常小,寥寥三穗的野生稻種。第一年播下去的時候,種子深度不對,澆水時機不對,一把穀粒隻長出三四顆。第二年方征汲取教訓,稍微好一些,長出了七八顆,但方征用糞肥和魚鱗蝦殼的“土化肥”把苗燒死了一半,方征不由得心想照這種培育進度,十年後他才能以自己種的大米為日常糧食。

無心插柳柳成蔭,這些稻穀米裡不知怎麼混進來一顆粟,方征栽稻栽得亂七八糟,那顆粟反倒是捷報連連。一開始方征隻以為田邊長了幾顆狗尾巴草,離得遠就沒去管它。結果到了秋天變黃後,它居然結出了又大又飽滿的粟穀,第二年方征把狗尾巴草的種子薅進田裡後繼續不管,到了秋天,長勢喜人的狗尾巴草又結了厚厚的粟粒,且悄然擴張到田地四分之一個角,又高又密,穗實足有五斤。雖然也不夠吃幾天,但考慮到密度範圍,這是相當可觀的結果。於是方征第三年開始大量種植粟種,目前長勢喜人。

方征屋旁用毛櫸圍了個柵欄,自從用火山灰建屋子後,以前廢棄的杈杈房被改造成畜牧圈。有比國會養畱牛和角雞,作為獵不到東西時的儲備糧。農業程度依然用不著耕牛,方征還是獵了頭牛栓在棚裡,讓它和角雞作伴。可惜沒那麼多地需要“耕作”,因為其他人並不想以耕種為生,否則方征還想用木頭造犁。

部落裡逃出來的長老和女人們都十分尊敬方征,也生活得很富足平穩。方征暫時很滿意這種相安無事的生活。雖然他自己來自現代農耕文明大國,基因裡有無法忽視的種地渴望。可惜這個時代蒙昧動蕩,還沒能從原始社會走向典型的農耕社會。

方征暫時隻是和她們共居在一起,沒有驅使她們的念頭,所以也無法讓她們改變主要經濟模式,和自己一起探索種地。

農業和畜牧業暫時無法成為有比部落的主流,隻能成為漁獵和采集活動的補充。營地附近有條小河,彙入山穀隱蔽道路外麵的大河,較為寬闊的流域使得水產十分豐富,有利於捕撈。部落從前隻用魚鉤或魚叉等原始工具,回想後世的水產工具,方征設計出了一個網墜。網是用粗麻搓的,網墜用石頭做,一批下去可以網到幾斤魚,徒手還能摘水藻和螺螄。

至於陸地采集的種類就更多了,除了常規的果實、真菌,植物塊根,還有諸如鳥蛋、蜂蜜甚至昆蟲等。大部分部落女人們都不願意耕作,每天摘都摘不過來。

方征在這裡生活三年了,他最想潛心解決的問題是銅。他依然拐帶著子鋒那把銅劍,但方征知道不夠。他麵對的是幾個原始社會晚期、奴隸文明初期,正以軍備姿態擴張的大國。他必須練好武功,變得更強,且造出護身的更多東西。一套護住胸腹要害的銅甲是必需的。他一邊孜孜不倦地找銅礦,一邊不得不正視一個問題:就算找到了礦,這裡也造不出銅。

方征記得《戰國策》裡的造銅方法,是濕法煉銅,科學上屬於置換原理,把銅礦石泡在酸中,再用鐵進去置換。可是酸和鐵都非常難搞。煉鐵和煉銅溫度差不多。

第二種就是普通的高溫煉銅,這裡氣候潮濕,如果沒有風爐,根本不可能把溫度加熱到煉銅所需。但風爐本身就需要鋼筋混凝土或者銅鐵來製,這就陷入了一個死圈循環。

純銅熔點一千度左右,雜銅大概在七八百度。上好的花崗石煆燒溫度會高過這個數,但堅固的花崗岩深埋地底,就算露出地麵也開采不出來,隻能鑿個白點。方征撿的火山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雜質也多,非常不耐熱,一燒就碎了。沒有辦法用石頭來製作風爐。

方征又把思路轉到了陶上。陶是泥土燒製的,能承受超過一千度的高溫。可是這裡沒有模具,後世製陶最常用輪盤,隻有很少一部分人還在徒手捏製,那對於泥料配比要求很高,既要純淨又要粘合度。方征試了很多次,不像水泥能湊合。方征是想用它來承受高溫的,經常一燒就碎了。

這個問題不解決,方征就隻能呆在這裡安靜種田。其實這個地方暫時還算不錯,方征想,幾乎算得上個小世外桃源了。地處隱蔽,自然條件豐富,人員構成單純,沒有奴役,沒有戰爭,不會受到生命威脅,每天吃飽穿暖睡足。都幾乎給方征一種錯覺,就算走不出去,在這裡生活一輩子似乎也不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