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家裡辦了好幾回喜宴,李滿囤都有到場,加上謝奕和李貴中玩得極好,老太爺早把李滿囤父子打量了個通透。
老太爺不差人磕頭,但看到李滿囤的恭敬依舊覺得喜歡。
老太爺叫謝子安摻扶起李滿囤後招呼他一桌坐下,欣慰言道:“你兒子極好,小小年歲就把《孟子》背下來了。我剛試了他兩句,一點也不怯場地就給我
背了一段。”
李滿囤聞言自是高興。不過他不敢在謝老太爺跟前賣弄,隻謙虛道:“老太爺,您太抬舉貴中了!”
“不是抬舉,”老太爺笑道:“你兒子貴中確是用功。先奕兒同他一處玩了幾回,現也知道上進用心,發心要把《孟子》背下來了!”
謝知遇一桌坐著,耳聽他爹如此誇獎李貴中心裡酸楚——他長孫謝允去歲娶妻,今年都十九了,至今都沒得他爹一句教導評判。
他爹真的是對大房偏心太過了,明明早年不是這個樣子的。
那時候他爹最疼的可是他。
難不成是他爹看他這些年功無寸進,謝知遇暗想:對他灰心失望到連子孫都不入眼了嗎?
散席後,謝子安跟老太爺議論李滿囤的麵相,老太爺嗬嗬笑道:“子安,你親家雖說莊戶,但這些年勞作之餘專心學問——我聽尚兒說《四書》都背下來了。”
“俗話說‘相由心生’。你親家讀書有得,心境變了,相貌跟著改變還不是正常?”
謝子安聽著有道理,不覺笑道:“原來我親家這幾年這麼用功!”
“以他這個年歲,能背下《四書》委實不易!”
老太爺笑道:“所以養的兒子也好,招人疼!”
謝知遇一聽更心塞了。
六月二十八是謝知遇五十八歲的生辰。他早晌來五福院請安,然後和老太爺吃過午飯後也一直不走,眾人便知他有事求老太爺。
謝子安見狀一笑,起身帶著兩個兒子告辭。
謝知道見狀開口道:“這外麵日頭毒,奕兒還小,經不起這般暴曬。而且他家去也是睡覺,現去我書房歇了也是一樣,且起來後我還能看著他臨幾張貼。”
“你倒是晚飯後再來接他吧!”
謝子安嘖了一聲便把謝奕丟給了他爹。
眼見人都走光,屋裡隻剩下謝老太爺。
謝知道噗通一聲給他爹跪下,磕頭求道:“爹,兒子求您給指條明路!”
謝老太爺垂眼看著鬢發灰白的二兒子,良久方道:“知遇啊,這俗話說‘大夫治病不治命’。我能教你的,早年都已教給你了。”
謝知遇繼續磕頭:“兒子愚昧!”
老太爺歎口氣道:“知遇,你的學問,我早年就說過,鄉試都能一搏。但你至今卻連府試都沒過——知遇,你府試文章明明不差,可為什麼總不過,此中緣由,我還沒有問你呢?”
聞言謝知遇僵住了。
怔愣半晌,謝知遇方才苦澀言道:“爹,兒子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一遇府試,總是各種狀況,不是翻了硯台,就是翻了水碗,又或者腹痛要大解,怎麼忍都忍不住!”
老太爺合眼聽著,半晌方道:“知遇,你讀書半世,當知道荀子曰: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何獨丘哉”
“你生不逢時又何必強求?”
謝知遇不忿:“爹,就算兒子生不逢時,您又如何確知兒子的子孫也都生不逢時?大哥一房人都能遇時?”
老太爺看謝知遇執迷不悟,哂笑道:“你大哥一房人遇不遇時,你現還沒瞧清?”
謝知遇啞然。但他心有不甘,哭訴道:“爹,兒子雖不敢自言才德,但可發誓未曾行過傷天害理之事,如何就連帶子孫都生不逢時?”
到底曾是自己曾經看好教養的兒子,老太爺見狀自是心中不忍,指點道:“知遇,不遇時者多矣的下句是‘故君子博學深謀,修身端行,以俟其時’。”
“以你的學問,如能好好教導子孫,假以時日,也不是一定沒有機會。”
“比如子平、子俊兩房人也是這兩年才開了運道。”
“你若有心,可以打聽打聽他們在赤水縣的作為!”
“知遇,佛曰: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蘭因絮果,必有來因——世間一切緣起緣滅,均是因果。”
“知遇,我言儘於此,隻盼你好好體悟!”
不想二兒子自此一蹶不振,有些秘密,老太爺決定帶進棺材。
七月十五中元節,紅棗去謝家村看到洪河岸邊堆的石頭,心中奇怪,家來後問謝尚道:“大爺,大伯的墳不是已經遷好了嗎?怎麼祖祠外還堆那許多石頭?”
謝尚解釋道:“那石頭是打圍牆用的。”
紅棗奇道:“這村外就是洪河,出入隻一個高橋,還用圍牆?”
謝尚笑:“這不是爹才升了官嗎?他便想著給祖祠修個圍牆!”
謝尚可不打算告訴他媳婦實情,讓她擔驚受怕。
一句話紅棗懂了:麵子工程!
紅棗笑道:“那可得修結實一點,威風一點!”
謝尚點頭道:“必是如此!”
“對了,紅棗,”謝尚問道:“咱們莊子的水窖開始修了嗎?”
紅棗道:“還沒!前麵天熱,我打算等天涼快了,到七月底才修!”
謝尚道:“那你記著這件事,今兒我和爹去瞧了謝家村高田打的兩眼水窖。都已經存上水了,窖口支了軲轆。水打上來還挺清。澆地比先前方便多了! ”
“爹看了也說好,讓多打幾個。”
聞言紅棗挺歡喜,追問道:“都打好了?尺寸如何?花費又如何?”
謝尚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回答:“第一回挖水窖,尺寸不是很大,就是尋常的地窖大小。尺寸顯榮記了,讓他拿給你。”
“花費還行,一個算下來大概是三兩銀子的人工,三兩銀子的石頭、糯米和桐油,總共六兩銀子吧!細賬顯榮也有。”
“桐油?”修牆用糯米汁做粘合劑可防水紅棗知
道,但桐油還是頭回聽說。
謝尚:“這是修石橋的法子。在石頭拿糯米汁石灰砌好後,為了防漏滲再刷三回桐油。”
紅棗歎為觀止,決定她修水窖時也加上桐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