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說到最後已經開始震怒了。數十萬的災民,這已經不是小打小鬨,稍有不慎,整個錦朝都會動搖。
要知道,洪水之後瘟疫出現的幾率高達九成。
皇上越想心裡的怒火越高,身子都開始搖晃起來。
“陛下,知府大人他、他已經自殺謝罪了!”小兵顫聲道。
皇上怒及反笑:“自殺謝罪?自殺有用嗎?自殺能讓大水退去嗎?朕要是沒記錯的話,去歲暑夏時,朕剛剛撥了二十萬白銀用以修固水壩,怎麼可能莫名其妙炸裂?”
“說!把你知道的從頭到尾原原本本的給朕說出來。”皇上咆哮起來。
“鎮南這段日子一直下著暴雨,連著下了兩個月。好不容易有一天放晴了,知府大人就說帶些人去看看水壩,順便加固一下。”
“結果、結果不知道為何,水壩突然炸裂,蓄了半年的大水全部衝了出來,將第二道大壩直接衝斷,距離錦河最近的固縣百姓死了八成……”
小兵說到最後已經泣不成聲,大殿上一片安靜。
偌大的一個縣竟然隻有兩成的人活下來,如此慘烈,足以讓最冷血的政客動容。
百官不吭聲,大殿上隻能聽到皇上喘著粗氣的“嗬嗬”聲。
“廢物!”皇上直接將手邊的印章摔到金鑾殿上,引得百官跪了一地,齊齊叩首,“皇上息怒。”
“那現在情況如何?”
摔了東西後,皇上的心情平複了很多,開始追問這個小兵更多的細節。
“鎮南還有七八萬的災民沒有安置,臣代表鎮南數十萬百姓懇請皇上允許開官倉賑災。”小兵砰砰的磕著頭,沒大一會兒額頭便滲出了血。
“……”
聽到小兵這麼說,原本十分憤怒的皇上卻突然不吭聲了。
“鎮南位置特殊,與百越之地銜接。而百越雖然以我錦朝為尊,但也會時不時的騷擾邊境。官倉中的糧草是為軍隊準備的。若是用來賑災,萬一百越人趁機該怎麼辦?要知道鎮南下暴雨,百越自然不會免俗,他們今年地裡也沒有收成,必定會來我朝打劫。到時候打起仗來,軍隊的糧草供不上,釀成大禍誰來負責?”
皇上不說話,自有明白他意思的人站出來。
說這話的是朝廷的兵部侍郎,掌管全國的兵馬糧草等調動,向來是皇上的心腹,他說的話不無道理,也正是皇上所擔憂的。
可小兵不懂這些彎彎繞繞的關係,他隻知道自己肩負著整個鎮南的希望,要是不能勸得皇上鬆口,那鎮南的百姓就真的沒有活路了。
“皇上,臣帶來了鎮南百姓的萬民書以及固縣縣令的信函,他們隻是想讓皇上將官倉裡的糧食暫時借給他們,等他們度過這一劫後,會如數還給皇上。”小兵說完,從兜裡掏出一遝厚厚的紙。
自有太監下來將萬民書呈給皇上,萬民書上密密麻麻的手印讓人看著就覺得心酸。
“錦河發大水,萬畝良田被淹,就算日後大水退去,良田也不可能恢複到以往的產量,你們拿什麼還?”兵部侍郎不為所動。
“難道大人要眼睜睜的看著鎮南的萬千百姓送死嗎?”小兵也急了,顧不得尊卑質問道。
“臣萬萬沒有這樣的想法,鎮南的百姓固然可憐,但外族不可不防,還請皇上三思啊!”兵部侍郎義正詞嚴地說道。
“皇上!”
小兵還想再說些什麼,卻被皇上打斷了,“此事茲關重大,朕一時半會兒也做不了決定。愛卿奔波數日,想必也累壞了,不如暫且休息一晚。放心,朕會給鎮南百姓一個交代的。”
小兵能被寄予厚望的派到京城來,自然不是什麼蠢人。之前那般樣子,也不過是擔心鎮南的百姓。見皇上如此作態,哪還不會懂意思,雖然心中著急,卻也隻能聽令。
發生了這樣的事,朝會自然也開不下去了,顧瑾玉的官職授到一半也沒有授下去,不能算是正式入了翰林。
在這賑災的檔口,顧瑾玉也不好去尋禮部的人問明白,隻能暫時賦閒在家。
很快的,鎮南的事情就解決了。派去賑災的官員顧瑾玉也認識,正是他在府城考試時因為紙鍋燒水而結識的劉學政,不過現在應該喊欽差大人了。
不過想想也正常,劉學政工部出身,本就擅長水利之事。而且因為名聲不好,沒有親近的人,不會有結黨營私的事情發生,最是適合賑災,也更能讓皇上放心。
顧瑾玉對劉學政的印象很好,聽說是他賑災,還專門打聽了一番。
鎮南的受災麵積實在太大,皇上終究不能置之不理。但是讓他完全的開放官倉賑災也是不可能的,最後商討之下皇上下旨讓離鎮南最近的六個縣分彆運送一萬石糧食,再由朝廷撥三萬石糧食運往鎮南,還有一萬石糧食從當地的官倉拿。
顧瑾玉在心裡算了一下,錦朝的一石糧食換算成現代的單位是三十斤。一個成年男子勒緊褲腰帶的話,大概一個月能消耗一石半的糧食。
這十萬石糧食勉強夠十萬人吃一個月,畢竟十萬人裡還有不少老弱病殘,吃的並沒有成年男子多。
顧瑾玉算明白這筆賬後鬆了口氣,老百姓其實是最容易滿足的。不管在什麼朝代,隻要能讓他們吃飽就可以了。
這樣想得顧錦玉卻忽略了一個最大的問題。
九萬石的糧食都是從各地調來的,各地的官員雖然不能違抗聖旨,但若是想往這批糧食裡摻點沙石增重什麼的,卻是十分容易的。
因此說是九萬石的糧食,能有五萬就不錯了。
作者有話要說: 今天或許會有三更(?
小聲bb一句,是不是斷更太久已經沒人看了啊,都沒有評論(×)
要是這章發紅包的話,評論的人會不會多一點(星星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