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沒必要說出來,卓思衡覺得曾大人做了這麼多年官又如此受皇帝器重,必然是懂得,於是他也隻是稱是,不加多言。
“我從前不大相信人如其文,文章總好粉飾人心,頗難探察,不過你的文章倒是和你的為人一致,思條清明、理絡澄澈,翰林院的職事很適合你。”曾玄度也是笑了笑,而後又閉上眼睛。
但卓思衡總覺得曾大人好像還有話到嘴邊沒有說的樣子。
其實他也有問題……他還是想知道自己省試的文章到底哪裡不如彭世瑚了?雖然此事已經過去他又拿了狀元,但對於做題家卓思衡來說,思維慣性讓他有受迫性總結綜合症和考試問題上極強的自尊心,一次失利其實不要緊,要緊的是想知道自己哪裡有錯。
隻是如今這種形勢下,他多問省試就顯得很小器,沒有半點容人雅量,反倒像是從沒贏過似的得理不饒人外加得了狀元賣乖,於是他也不好再去問了。
此次奏對天後,關於太子進學的事終於有了批示,皇上下旨依照翰林院的奏疏辦理,排課潤業則由翰林院共弘文館一道商議,太子也可於進學後伴駕,不能學散而荒嬉。
很多人都沒想到皇上對太子也忽然上起了心,頗感意外,但真正讓卓思衡意外的不是自己代表翰林院寫得奏疏這麼容易就通過,而是皇上接下來的旨意連:
——晉羅氏為貴妃,其子封趙王;
——讚羅氏之妹博學高才、明識法度,授女史職官,入內廷教授公主與郡主學問禮法;
——修繕東宮之事可暫緩,然而太學年久失修,當儘快營繕,有爵之家與七品以上官員之子五月照舊例入學。
卓思衡心中的迷霧拚圖由皇上親自拚上了佚失的最後一塊。
從始至終,皇上都並不關心東宮太子皇子,他關心的是政權的穩定與皇位的穩妥。
他寵愛羅妃——現在是羅貴妃了,以及其子趙王,如果一開始便直接說要封,那很多人就會跳出來反對表示太子現在還沒著落呢,先封愛妃愛子不合法度,所以他先把太子的事情弄好,雖然也隻是弄個表麵,沒有東宮的太子又有什麼勢力?而羅貴妃的父親隻是小小橘官,也已過世,家中除了妹妹也沒有其餘親眷,可謂是毫無外戚之憂,這樣的愛妃和所生愛子可能寵愛一點也不會影響朝局走勢。
羅貴妃的妹妹卓思衡隱約曾在當年豐樂樓群星宴聽過一點八卦,據說是當世的班大家,學問造詣極高,連同樣以學問德行見聞於世的長公主都十分推崇,本【】朝因前鎮、定二公主的舊例在所以並不反對女子進學,尤其貴族女子更是要以知書明理為要,而讓羅貴妃的妹妹作女史,一個是可以教育公主與郡主,彰顯宮中學風惠及,再一個或許是皇上可能想為羅貴妃的妹妹指婚一門好看的親事,讓她有個頭銜而不是如今的孤女,這樣由皇帝指婚,大概此女的婚事不會太差,然而也培植不出什麼外戚勢力,富貴有餘權柄不足,大致如此。
最後一條就很關鍵了,卓思衡曾聽卓衍講過,許多親貴重臣子女到了一定年齡都有入宮為皇子公主隨侍伴讀的機會,這是一種額外賞賜的恩榮。然而皇上似乎不打算這麼做,他大概是擔心親貴子嗣過早與皇子們接觸,形成門閥同皇子之間的派係,黨同伐異,他親爹就是被這麼搞下來的,他對此必然心有戚戚,於是就讓所有子弟都老老實實去太學念書,誰也彆惦記進宮結黨提早站隊的事了。
這一連串顧左右而言他加連消帶打以及假途伐虢組合拳可謂拳拳到肉,基本杜絕了世家想與太子和皇子勾結的可能,也為自己的後宮去除了外戚的弊端,至少這批皇子成年前都是被剪去了羽翼,想飛出皇帝的手掌心是不大可能了。
包括太子。
卓思衡對這位才大自己十歲的皇帝可謂刮目相看。
這就像一場在他麵前真實上演的精彩帝王心術政治秀,教會他入朝為官後的第一個道理:聖心深不可測。
不過他也總結出自己文官職業生涯的第一條經驗:永遠站在皇帝和朝局的角度思考問題。:,,.